距離11月3日的美國總統選舉只剩不到5個月,這將是美國歷史上最詭譎、也是變數最多的一場總統選戰。關鍵字包括:健康、失業率、經濟振興、種族平等、團結以及成功的國內外領導。

源自中國的新冠疫情,迄今給美國帶來近兩百萬人確診和11萬人死亡的驚人數字,連帶衍生出4千多萬領取失業救濟的人口,以及可以預期至少一至兩年的經濟衰退。川普政府第一階段用「直升機灑錢」的方式,直接發放現金給美國民眾,救急的效應僅屬短期,終究得在選前再祭出銀彈攻勢。未來更長遠、更有效的經濟振興方案才攸關後疫情時代美國復甦的速度。川普掌握行政資源,拜登也正準備提出上任後的百日經濟振興計劃,何者較能夠取信美國選民,答案很快揭曉。

非洲裔民眾佛洛依德遭警員施暴致死事件,引爆美國社會深層的種族問題,擴大成為新一波的反政府示威行動。川普一連串火上加油的推特發言,以及威脅用軍隊掃蕩抗議民眾的言語,讓情勢更加無法收拾,前任國防部長馬提斯公開批評川普的作為,現任國防部長艾斯伯也一度不予苟同。川普無法成就一位能夠團結美國的總統,他的諸多作為被視為進一步撕裂與分化美國社會。

美國深受疫情牽絆,無暇他顧國際情勢。中國趁機發動「戰狼外交」與「大外宣」,凸顯川普政府防疫失敗和無法處理種族抗議失序,更在印度、南海、台海和東海開啟軍事緊張,欲趁川普內外交迫之際,「漂白」中國為疫情始作佣者的污名,同時削弱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分化美國與其亞太和歐洲盟邦關係。

將上述變化置於即將到來的這場美國大選的框架裡,愈發呈現出對美國和國際深層的不可預測性,也加深這場大選的重要性。

儘管已經篤定贏得民主黨總統提名,也在多數民調中擴大對川普的領先幅度,但受到疫情衝擊,拜登的選戰直到5月底才算是公開啟動。面對新冠疫情仍未止歇,美國經濟陷入谷底,種族爭議情勢擴大,北京持續挑釁,挑戰者拜登必須在5個月內,成功形塑出能夠讓美國選民信任、讓全球體系放心,以及讓美國社會團結的形象。

如同4年前操作「反建制」的選戰一樣,川普深諳分裂選民的手法,再巧妙運用美國特殊總統選舉制度,在關鍵「搖擺州」拿下較多選票與「總統選舉人團」票,進而打敗獲得較多普選票的希拉蕊。面對連任選舉的生死戰,川普依然炮製類似的策略,一方面將示威民眾區隔成刻意趁火打劫的左派「反法西斯團體」與一般民眾,甚至將前者貼上恐佈主義的標籤,另一方面則是大打「法律與秩序」這張牌,試圖取信希望社會安定的中間選民。

從全國性民調看來,川普這招看似成效不彰,但隨著「佛洛依德事件」示威的熱度逐漸散去,中間選民對川普的看法會否轉移為支持,仍然不容拜登陣營小覷。更遑論雖然行事頗具爭議,川普依然擁有一票死忠的支持者,這也是他穩定占有至少4成選票的立基。

新冠疫情在選前出現緩和的機率不高,但川普已經迫不及待要重啟經濟活動,因為他早已洞悉選民的不耐。特別是在一些由民主黨州長執政的「搖擺州」,川普不時批判他們的防疫不力,也站在主張解除居家禁令的民眾這一邊。拜登必須有效結合民主黨州長的成功防疫經驗,作為其選戰的訴求。

在振興經濟方面,可以預期的是,在選前川普肯定會再加碼紓困,提供失業民眾更多的現金補助和中小企業的補貼。拜登再如何跟進,也很難與握有龐大行政資源的川普匹敵。

在敏感的種族問題上,非洲裔選民原本就多數支持民主黨候選人,但若是拜登以為如此就高枕無憂,自認「佛洛依德事件」有助其黑人選票的集中,反而有可能大意失荊州。拜登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就不慎露出過於自信的態度,說出「選給川普的黑人都不是非洲裔」的話,後來發現失言才趕緊道歉滅火。

後來拜登在針對「佛洛依德事件」發表的聲明就四平八穩,訴諸對非洲裔選民的情感。他強調美國社會對於種族歧視已經感到疲憊。拜登成功傳達的訊息是,解決種族紛爭的關鍵不在於換掉川普而已,而是必須帶來真實的改變。

對於拜登而言,絕對不能視多數黑人選票的支持為理所當然。他必須記得,在民主黨初選階段,贏得3月初的「超級二」初選固然是重要的轉折點,但後來在南卡羅萊州獲得廣大非洲裔選民支持,才屬大勢底定的戰役。但拜登的基本盤多屬年長的非洲裔選民,年輕選民始終是他最大的弱點,社群媒體行銷也並非他的專長。拜登的競選陣營顯然對此有所警覺,醞釀提出促進美國非洲裔民眾權利與公平的相關政策。

最後,受到疫情與種族事件的影響,再加上川普近來在中國議題與國際組織上的選戰操作,也讓國際社會與美國的盟友人心惶惶,給予中國上下其手的空間。川普已經明確將中國視為美國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的待罪羔羊,甚至宣布美國退出「親中」的「世界衛生組織」。繼中國人大決定在香港制訂新國安法之後,川普也表態取消香港的特殊貿易地位,揚言要對相關中國官員進行制裁。而美國國防部也增強在南海與台海的軍力「肌肉」展示。美中關係種種緊張情勢升高的發展,讓拜登也不得不「拿香跟著拜」,否則就會被川普戴上「拜登親中」的帽子。

即使美中關係「脫鉤」、甚至對立是短期內的趨勢,但川普在外交上的部分作為與言論,卻也讓其亞太與歐洲的盟友不放心。例如川普有意在選前舉行擴大版「七大工業國」(G7)會議,拉進俄羅斯、印度、韓國等國家,德國總理梅克爾就不表認同。

拜登對於當選之後,如何務實處理對中關係,改善美國與盟友關係,迄今也未能提出具體可行戰略。這也是考驗他在未來5個月能否形塑美國國際領導威望的重要議題。

再總結一次這次美國大選的主要因素:健康、失業率、經濟振興、種族平等、團結以及成功的國內外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