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變遷,台灣的社會福利愈來愈好,不管哪一黨執政,都不能避免這個趨勢。但長久以來,中央政府為了求表現,搶著發表福利政策,地方基層人員常常為了長官的一句話忙頭焦頭爛額,這次的「擴大紓困方案」再一次凸顯這個問題。 

每到選舉之前,中央通常會釋放一些利多,有時利多會落在弱勢者身上,其實這種對弱勢者的照顧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是好事。但如果是新的政策,中央長官急著宣佈,地方基層行政人員經常有一種被「偷襲」的感覺,而忙得不可交開。 

例如十幾年前,因家暴問題層出不窮,政府宣佈將調查「高風險家庭」,符合資格者每月發給若干生活津貼,立意良善,意思是有些家庭高風險的因素是來自經濟,只要經濟略微改善,即可降低家庭遭到暴力,甚至裂解的危機。 

此美好政策的唯一缺點是中央與地方有資訊落差,當中央政府在媒體發佈此一訊息時,地方政策完全不知道,面對民眾詢問,一問三不知,民眾甚至開始懷疑地方政府到底有沒有在做事? 

事後探究原因,原來在中央公佈政策的同時,確實地方政府沒有得知任何消息,因為那只是政策方向,上面長官可能為了搶功勞或刷存在感,忙著宣佈而見諸媒體,中間還需要政策擬定、細節推敲、配套措施等等,這些都還需要耗費時間完成。 

但這段時間對地方政府卻是痛苦的,特別是最基層的村里長和村里幹事,常常被問到滿頭霧水,甚至連選舉的「陰謀論」都出來了,例如有人會散佈謠言說,「某某人當選村里長,不幫民眾申辦社會福利,如果是以前的村里長就會!」云云。 

而村里長也不是省油的燈,老前輩會教新人,如果有民眾這樣講,就推給縣市首長,說「是因為某某人當選縣市首長,這種福利才沒有的,以前的縣市長就有!」 

縣市首長會不會推再給中央政府,應該會吧!選舉到了,什麼鬼招數使不出來? 

這就是「中央搶政績,地方慘兮兮」的政壇陋習,到最後,從中央到地方,每個人都受傷,民眾怨聲載道,官員個個內傷。所以中央長官們還是要耐得住性子,有什麼福國利民的政策,等配套都想好了才公佈,否則迴力鏢最後打到的可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