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長達10多年,「中國是否能成為全球強權?」是中國研究討論的重點之一,關注中國在快速經濟增長的情勢下,擁有龐大的人口紅利及逐漸完整的紅色供應鏈,有無能力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甚至取而代之登上世界領袖之座?2000年開始,有論者認為2030年中國的GDP會是美國的一倍,到了2050年整體經濟規模更是美國的四倍之多,GDP占全球比重將超過三分之一。
當然,也有悲觀者認為中國要成為超級強國仍有相當遙遠的距離,甚至永遠沒有實現的可能;否定中國有能力躍居世界領袖地位的質疑多強調就是因為「中國眼中只有經濟」,在諸多國際重大問題上不具備擔任領頭雁的能力,尤以對西方國家所關心的民主人權、自由經濟及市場公平競爭等理念,常常冷漠視之。美國戰略專家Edward N. Luttwak在2012年更形容中國患有「強國自閉症」,勢必招來許多國家聯手包圍,這會是中國登高世界強權之位的主要阻礙。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夢
這些質疑中國的看法在過去十年並非主流,甚至被支持中國將宰制世界的聲音認為是「中國霸權陰謀論的始作俑者」,抱持著「見不得中國好」的心態,更遑論來自中國愛國民族主義者的傲慢反彈。諷刺的是,2018年美中貿易戰揭幕至今,美中兩大國展開多面向的競爭對抗,歐美國家也有默契抵制來自中國的滲透,再再顯示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不安;無獨有偶,2019年末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球疫情至今仍延燒不斷,西方國家將疫情擴散與因而經濟受損,歸咎於中共隱蔽疫情的治理失當。
確實,經濟依舊是中國思考能否躍居全球強權國家之列的基本要件,這反映了中共在19大將「兩個一百年」列入《中國共產黨章程》的思維。然而,先不論2049年第二個一百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遠大目標,中國政府首先必須面臨2020年能否完成第一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壓力。在疫情衝擊之下,中國無法擺脫「L型」的低速經濟增長走勢,甚至有持續往下探的可能,加上總體情勢受制於美中貿易戰的不穩定氛圍,全球生產鏈也有裂解的風險,短時間內難有「U型」經濟反彈的可能,進而影響中國實現現代化強國的進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嗎?
小康社會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就中共16大報告來看,2020年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包括:人均GDP、自主創新能力、中等收入人數、全面扶貧、醫療衛生服務、可再生能源、生態環境品質等面向,其中,除了人均GDP要比2000年翻4倍(或比2010年翻1倍)及超越貧困線等有絕對要求外,其餘都是達到「明顯改善」、「顯著提高、上升」即可的相對概念;換言之,中共若要宣傳第一個一百年的成果,「人均GDP增長」及「全面扶貧成功」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軸,同時也是當前中國的最大挑戰。
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已超過一萬美元,而且在2010年已進入中高等收入國家之列,甚至也提早達到原定翻倍成長的目標。然而,仍有分析對中國經濟前景不表樂觀,尤其2020年在疫情不明的情況下,GDP能否大幅增長,端視2020年的經濟成長率能否有5.3%以上的增速,否則不利於全面小康的實現;不過,持平而論,倘若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能確實控制,而且考量中共具由上而下「政績工程」的治理慣性,不意外的,人均GDP的增長預料將可如願達標。
有錢的國家 貧窮的人民
比較值得留意的是,習近平在中共19大報告中提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設立了「精準脫貧」的指示,並給出明確的時間點與貧困線標準,甚至信心滿滿地表示,要在2020年讓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全部脫貧,以達到全國脫貧的完美境界。對照中共不定期調整的貧困線來看(農民人均收入需達4,000元人民幣),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所公佈的資料,截至2020年3月還有52個縣、2707個村及551萬人口低於習所設定的貧困線;換言之,「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顯然中國脫貧任務已進入農村收入改善的深水區,這會是2020年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的關鍵所在。
2020年已邁入第二季,疫情對整體經濟與就業帶來嚴峻的衝擊,中國內部仍有商家停業、復工復產困難等問題,加上國際產業供應鏈出現訂單延遲或取消的非預期性現象,對中國來說,短期內,貧困人口赴外就業的機會將會減少,以及貧困地區的產能將因物資流動限制而萎縮;長期來看,會讓中共實現全面扶貧的目標大打折扣,也會是社會維穩的一大挑戰。此外,外界也質疑中共為了完成目標使出數字造假的手段,營造「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的假像」;只是,縱然中國表面上扶貧任務達標,仍難掩「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事實,「由不到0.5%人口掌握了全國70%財富」的矛盾,將會是中國內部另一個不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