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問及到台灣與韓國採檢措施的差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1)指出,台灣最近共篩檢1300多人,台灣與韓國兩邊的策略有很大不同。韓國是作普篩,即全部人作篩檢,而台灣則是針對特定風險及特定條件人士作篩檢。

 針對韓國「普篩」的做法,陳時中表示,台灣認為「普篩」有可能在作篩檢時病毒量不夠,驗出來可能是「偽陰性」,當病毒數量過兩天增加,就會變成有病毒、傳染力,因此台灣認為普篩會讓「偽陰性」到處趴趴走的機率變得很高,但被篩檢過的民眾會認為自己的篩檢結果是陰性的,所以自己的行動力是自由自在。

陳時中表示,篩檢最重要的是「分流」跟「隔離」,你做大量的篩檢就要有辦法大量的作隔離。陳時中以「鑽石公主號」為例,他表示日本一開始鎖定讓273人篩檢,篩檢後發現感染率很高,因此決定全船人士篩檢,但篩檢時沒有辦法作適當的隔離,基於當時環境沒有辦法做完全的消毒,因此把他們篩檢後再放回原地,之後在原區域受到感染,讓篩檢結果為陰性的受感染民眾到處走,隨後傳染給更多人,導致近2成人確診。

至於篩檢對病毒的精密度跟準確性達到多少,陳時中表示「PCR檢測法」是精密度最高的,但有人認為「PCR檢測法」有偽陰性的可能,因此出現症狀以後再篩檢,採檢結果才正確,可避免讓篩檢結果是偽陰性的人士趴趴走,因此台灣是採取有特定風險的情況下作精準篩檢,篩檢後再作「分流」和「隔離」。

陳時中指出,台灣的做法就是有症狀發生的時候,是不是能即時地採檢,所以有些人會趕緊去採檢,因此第一是台灣醫院已把採檢條件放寬很多,只要出現相關症狀,並且不能排除,民眾就可以做採檢,

第二則是在相關人士確實遵從居家檢疫的情況下,採檢速度夠不夠快,採檢結束後能不能盡快出結果。

 最後,陳時中表示,每個國家對於基本認知都不一樣,因此分流、管制做法不同,所以待疫情結束,其他數據出來後再作學術性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