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開玩笑時,常會聽到說:要錢還是要命?而通常會有個標準答案:錢沒有命一條!可是,如果將該句子換裝成:錢很多命一條呢?那你該要錢還是要命?

這是當前習近平決策上的兩難:要錢還是要命?要錢就必須排除障礙強力復工,不計一切代價地全面復工,否則必然出現更嚴重的並危及政權穩定的經濟與社會問題。縮小來看,台灣的大甲媽祖遶境也同樣是要錢還是要命的兩難困境。顏清標在台灣這次三月大甲媽祖遶境所臨的難題不過才只涉及百億台幣的經濟商機考量,而習近平所陷入危機則牽連到十幾億人口的餓死或病死的兩難的決策困境。兩者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所幸,顏清標在高達92%的輿論巨大壓力下,其長期統轄的大甲鎮瀾宮全體董監事會於26日晚上召開會議,並在27日已正式宣布:因為今年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和流感的疫情蔓延,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延期舉辦。台灣這顆令全民神經繃緊的定時炸彈引信總算順利拆解了。

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日前宣布,受到武漢肺炎和流感影響,大甲媽祖遶境延期舉辦。 圖 : 網友/提供

中共政局內鬥已險峻到必須召集17萬官員聽訓!

但在中國已集大權於一身的習近平,繼2月16日全國會議上發出全面復工的講話訓令之後,於2月23日又再次召開一次包含政治局常委及所有委員集體出鏡的破天荒集會,其出席人數的規模還高達17萬省廳級以上官員的特殊不尋常之聯播會議,除了故意要製造「統治層的團結氛圍」之外,會中又一次申令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並隨即將講話全文由人民出版社印製出版「單行本」,經由新華書店發行分交全國各級幹部,再通令做為必修的學習材料。該手冊全文長達一萬一千多字,可謂又臭又長,特別是第二大項的〈關於當前加強疫情防控重點工作〉的訓話,基本就跟台灣威權時期的蔣介石反攻大陸之類的文告一樣,通篇都是謊言堆積,因此就此略過不去評述了,有興趣的伙伴可以自行前往相關連結參閱全文。

中國官方召集官員開聯播會議。 圖:翻攝自微博

但值得觀察的是習近平在該文中首度承認了「武漢肺炎病毒」是中共建政以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他說: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經過艱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實踐證明,黨中央對疫情形勢的判斷是準確的,各項工作部署是及時的,採取的舉措是有力有效的。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習親自飭令「復工」,何以三催四請還是困難重重?

撇開文內的八股文字,在此,我們只針對習皇帝有關嚴訓「復工」的第三項〈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稍加探討。

中共全國的醫療體系已完全崩壞乃是不爭的事實。套用他們的黨言黨語來形容,就是「武漢崩則湖北潰;湖北潰則中國亡」。14億人民已沒有人敢自信地保證自己可以不受病毒感染的人人自危之地步,而且原本底子就嫌其過於薄弱的公衛系統和醫療體系既已崩解,前者無力防堵,後者無力救治,收治均已無望的現況下,只能朝向「減災搶經濟」的消極做法,已然是可以斷言的無奈悲運。

武漢肺炎來勢洶洶,各地確診病例持續增加,中國各大醫院門診人數暴增。 圖:翻攝自推特

因為形勢已演進到了這難以「防治」的嚴峻地步,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習近平在上一講話中提示的「當前,要抓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完全透露出:只好乾脆甩開疫情「防治」的牽絆,使盡全力推動他所點出的下列八大項目,我們應可注意到,全都集中在「復工」的課題上。

第一,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

第二,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

第三,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

第四,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第五,推動企業復工復產。

第六,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

第七,切實保障基本民生。

第八,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緊接著,2月24日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對各級幹部再重申:提出復工救經濟的新要求;25日又再發出《習近平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病急攻心的「復工行動」即是「人民戰爭」的翻版

據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月26日召開會議,聽取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匯報,分析當前疫情形勢,研究部署近期防控重點工作。習近平親自主持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其文末的最後一段內容可視為病急攻心的「復工行動」猶仍力有未逮的敗筆,是以必須三令五申催促執行落實其「復工追加令」。

〝要精準穩妥推進復工復産。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支持復工復産、恢復和穩定就業、暢通交通運輸、保障市場供給等各項工作做細做扎實。要督促企事業單位嚴格執行疫情防控規定,落實防控主體責任,積極幫助企事業單位解決防疫難題,協調解決口罩、消毒用品等防護物資不足問題,指導制定符合單位自身特點的防控規范。對復工復産中出現的個別感染病例,應急處置措施要科學精準。要提高復工復産服務便利度,取消不合理審批。要把各項惠企政策盡快落實到位,完善政策配套實施辦法,在一體化政務平臺上建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服務專欄,使各項政策易于知曉、一站辦理。要總結經驗,把一些好的政策和做法規范化、制度化。〞

中國官方不顧疫情擴散風險,執意下令復工,引起外界關注。 圖:翻攝自微博
中國民眾準備復工,每個人皆戴上口罩,拎著行李。 圖:翻攝自微博

當亞洲的韓、日、新加坡及伊朗等國均被武漢肺炎病毒攻進而幾近淪陷為疫區者,連歐洲的義大利也失守了。

短期間內既無解藥又無疫苗,在第一道防疫戰線被沖垮之後,習近平只好退守到第二道防線:無視疫情感染,大力轉向拯救經濟崩塌的險境。

習近平的囚徒困境:要錢還是要命?

這已是習近平退無可退的唯一政策選擇嗎?若是從純粹理性的政策思維推論,這似乎是正確的最佳選項。易言之,當「餓死與病死」只能擇其一時,決策者如何選定?這就回到我們在文首提出的囚徒困境了:要錢還是要命?

從目前已獲知的疫情分析來看,有些病毒的致命率很高,這會產生重症患者;而有些病毒的致命率很低,甚至不會產生症狀,我們稱之為輕症狀態甚至無症者。按照現在已出爐的疫情統計,專家估計全球感染率可達60%機率,而重症者的死亡率約佔已確診者的20%。由此可以推論如果中國不顧病毒威脅強行推動全面復工後,即使發生群聚感染現象,其可能出現的死亡人數也真的是只佔20%,以中國現狀在復工後的總人口數姑且假設為10億人(含家庭人口),則被動員參與復工者的總人數約略會被感染6億人,因感染確診而不幸轉為重症死亡犧牲的約是1.2億人。然而受感染的6億人輕症者帶原者們卻隨時都可能轉為重症者而面臨死亡風險!這些輕症帶原者或許因為仍具生產能力,可以繼續在工作崗位上為國家或全球人類的生產貢獻其勞動力量,除了可以維持中共政權與中國社會的正常穩定運轉,也因此而保證了世界經濟不至於因為供應鏈的斷鏈而陷入巨大經濟恐慌之中。

這是習氏政權當前困境下的如意算盤。

反之,如果中國繼續被膠著在當前的疫情慌亂中而導致社會經濟進一步崩壞,別說全球供應鏈已開始出現斷鏈危機,中國自身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勢必形成混亂的大崩潰!當糧食供應嚴重匱乏也必然接踵而至時,路有凍死骨的另一飢餓效應就是人民奮不顧身的暴動與搶糧。屆時莫說習近平會引火上身,連中共政權都可能危在旦夕。

兩相權衡,如果你是習近平,在中共極權統治體制下,對上兩項「理性」分析的方案中,你認為應該會做何判斷和選擇?

然而中央要不計代價復工和地方要以防疫為重的兩種相違意願之較勁態勢正日趨激化中。儘管中央強催復工,地方政府卻採取消極抵制,不供電給工廠即是其最明顯的反制行為。

極權統治與民主體制會有不同下場嗎?

然後此一命題中,還可以有一個超級想像生活空間:你周遭的每位工作同事都可能是病毒感染的輕症者,所以不知道何時何地,你的同事或家庭親人之間,隨時都可能突然轉為重症病患並離你而逝的一種荒謬世界!

到那時候,全面淪為最大輸家的當然就是中國人民。那麼,中國人民是否還要繼續高唱「厲害了,我的國」?或是繼續天天大作「中國夢」呢?

在這最嚴肅的課題裡,我們是否該反覆細思: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裡除了鞏固自己政權之外,他們究竟幾時曾在乎過人民的生與死呢?

同理,如果同樣的情勢發生在日本或韓國這類已經被歸類為一級疫區的民主國家中,萬一情勢惡化成中國現在的不可收拾現狀時,首相安倍或總統文在寅又會做何種選擇?要錢或要命?或應該是會先被轟下台換人做決策呢?

有個有趣的對比:迄至2月27日止,根據「官方」所公布的數據觀察,韓國單日暴增505起確診案例,累積已破1766例,死亡13人。在政府抗疫不力的巨大譴責聲中,韓國人民發起了「彈劾總統文在寅」線上連署,人數「已從昨晚的88萬人,暴增到118萬多人」;再看看日本確診案例已經超過900例,其中逾700例出自鑽石公主號郵輪,總計死亡人數8人。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則因此面臨從政以來可能被倒閣的最大政治風暴。

南韓總統文在寅遭民眾發起網路連署彈劾。 圖:翻攝自微博
鑽石公主號被外界號稱為「海上武漢」,成為日本政府防疫的一大挑戰。 圖:翻攝環球網(資料照)

反觀中國境內若依官方公布(不含倍數級的黑數)的累計確診病例78497例,累計死亡2744人,從韓日的疫情來對照,習近平不是早該下台百次千次都不只了,然而我們獨不聞中國境內有幾人敢厲聲要求把習近平拉下馬的?

在這一場生命與時間賽跑的抗疫作戰中,台灣政府幸好動燭先機而搶先啟動了超前布局的決策,再加上台灣有數不盡的張莞爾們至今仍不畏艱難與勞苦,依然勇敢堅守在抗疫戰線上的醫護人員及分布在各配置點上協同作戰的防疫公衛戰士群,這幸福畫面正好構築成一個最激勵台灣人凝聚團結共識的完滿契機!請容我再一次對你們獻上最深的禮敬與謝忱!

作者:陳昭南(曾任第二屆、第四屆立委、現任《六都春秋電子報》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