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和基督教的征戰幾乎上千年,其相互的關係卻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刻。首先他們都源於猶太一神教的宗教啟示,其次他們都認為自己是羅馬帝國甚或亞歷山大帝國的繼承者。而且直到二十世紀,西歐殖民帝國才真正瓦解穆斯林帝國,進而宰制整個中東世界。也就是直到此時西歐近代化的自信心才完整建立起來。這種帝國主義式的世界觀,就由歐洲傳到美國,構成今日的西方普世價值的源頭。但到二十世紀,首先碰到日本崛起的衝擊,接著到二十一世紀,則是面臨中國崛起的挑戰。所謂東西方之爭就化約為基督教與儒敎文化圈的競爭,但內容卻不那麼單純。因西方已是基督教世俗化的社會,日本在體制及認同上已完全西方化,而中國則又經共產革命近百年的洗禮,比較上很難簡化處理。若深究穆斯林在歐亞世界的遭遇,也許比較能看清,西方驕傲的源頭,而這也可能是所有人類先進文明的通病,值得全體人類一起來反思。
以美國而言,直到二次大戰後,其文化自信心才真正超越舊歐洲大陸。而歐陸又一向和英國恩怨情仇難解,如近日的英國脫歐行動,就讓德法等國非常不耐。更不用説兩次大戰幾乎把整個歐洲精華區毀掉。而戰後的美蘇對抗,歐洲又被分裂成東西兩陣營。所以固化的東西文明觀,本來就不精確,而且常在幾十年間就天翻地覆。以前如此,以後也一定會持續推演下去。強者昔日是弱者,弱者日後也可能成為強者。這也是研究世界史最重要的課題,在生物學研究上早已體悟到,沒有哪一類物種更優秀。而在人文課題上,當然更應該如此看待才對。但歷史文化上的經驗,往往不是如此,人類群體間的殘殺鬥爭,早已超越自然界中,物種間的競爭博鬥。也許人文省思只能降低或減少其殘酷程度,而無法根除人類群體中的深層劣根性。中國傳統所説的以史為鑑,應有此意涵。
從唐朝和穆斯林的衝突説起
西元751年,唐朝高句麗裔大將高仙芝所帶領的安西都護府近三萬名部隊,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南部邊界),和阿拉伯新起的阿抜斯穆斯林軍(俗稱黑衣天食)大戰。這場戰爭在決定歐亞大陸東邊日後的政教結構,影響深遠。結果高仙芝大敗,從此唐朝喪失對中亞的控制權,陸上絲路的主導權完全拱手讓給穆斯林世界。更嚴重的是755年,唐東北邊平盧丶范陽丶河東三節度使,由安祿山帶領20萬胡人兵馬,以清君側的名義帶兵造反,朝京城而來。安史之亂造成國家元氣大傷,從此唐王朝的中央政府,進一步喪失對帝國東北部的控制權。此動盪百年後,西元874年,於河南爆發了農民革命的黃巢之亂,農民軍由此入湖北丶福建丶廣州等地,在長江丶黃河來來回回數次北渡南渡,最終攻入洛陽長安,一路燒殺虜掠,導至唐王朝滅亡。黃巢的屠殺,基本上將漢末到隋唐,傳世幾百年的世家大族消減殆盡,同時將沿海福建廣州的富裕洋商華商殺光,可以説是中國中古史的終結。朱溫篡唐後,即將國都移到開封。日後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各方政權沒人在意歐亞草原上的事務。
宋朝建立後,北方即先後有遼丶金,西北有西夏。漢人政權只能往海上絲路發展經濟,那時到泉州丶漳州的海商,大都是穆斯林的遠洋貿易人員。最有名的是清代「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其先祖蒲壽庚即是移居中國的穆斯林後裔,蒲氏在南宋末年出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後叛宋投元,壟斷海上貿易近百年。蒙古的征服,就世界史的角度來看,就是毀掉當時全球最有文化,阿拔斯帝國首府的巴格達,以及南宋的首府臨安城。野蠻摧毀文明莫此為甚,對比於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帶來東西文明的交流,真不可同日而語。元朝在中國立國後,當然是陸路海路暢通,但屬南方的漢人,大都處於社會的最底層,難以通曉國際貿易及遠方事務。元朝雖打通歐亞大陸,卻也因此帶來鼠疫大流行,此災難不但瓦解其中央政權,同時也讓西歐及中國華北居民死傷大半,短短不到百年即退出傳統中國領地。
明帝國建立後,専制政治體制承襲元制。但文化上因反蒙古外族統治,皇室及士大夫階層,均採陸禁海禁並行的保守主義(明成祖曾短暫地恢復海上官方貿易)。到清王朝成立,其對蒙古丶新疆及西藏均採攏絡及征伐並行制,基本上非常尊重其傳統信仰及習俗。對漢人則開科舉崇儒學,儼然傳統王朝威儀。但皇位繼承,漢地官員從不敢置一詞,此等事對比於明朝高官,常為嫡長子繼承及祖上稱號事故,動不動就抗旨泣血泣言,就可看出外族及本族統治的差異性。好在滿洲皇帝,大都具有少數統治者的危機意識,其勤奮明理均屬歷代皇帝中的佼佼者。到乾隆朝編完四庫全書,幾乎將傳統中國知識做一全盤性的總整理,也好像在預告,某種凡事滿則溢的警訊。此時在中國氛圍內,士大夫及一般百姓,都有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明丶清兩朝對外關係及態度差不多,官方的立場就是朝貢制度。當西方勢力由海上來時,沒有人凖備好,也沒有人會預想到未來會如何演變。這時距唐朝軍隊敗於西北方怛羅斯,已一千多年了,華人不只對從海上來的西歐強權不認識,更對歐亞大陸上風風雨雨的歴史無從知曉。在此千餘年中,其競逐的主角當然就是穆斯林宗教文化,而這大都不記戴在經丶史丶子丶集中。
穆斯林的興起與分裂
從西元7世紀起,歐亞大陸中部因拜占庭帝國和東邊的波斯薩珊王朝不斷爭戰,故商旅就往南移動,從東自波斯灣入,經過現在的沙烏地阿拉伯半島,走陸路北上到敘利亞,或走海路由紅海出航到埃及。所以半島上的麥加,就成為商旅中繼站的熱鬧城市。西元610年起,穆罕默德,即開始傳播其穆斯林一神敎。因猶太敎是種族性宗教,很難擴充到族外人士。而天主教一在羅馬,一在拜占庭,更別説逃到波斯的景教(基督神人二性論者)。在此交戰區下方,很難號召,縱使號召成功,馬上會面臨向西方政教權威的效忠問題。穆罕默德即在此背景下,以最後一位先知的角色,創造出包含猶太及天主教的新教義,向外擴張。問題是這最後一位先知養成的社會背景是什麼?
在阿拉伯半島西南方最下角,葉門有立國一千三百多年的多神教古國;希木葉爾王國。約在西元380年後,由於接納大批猶太難民之信仰,改立猶太敎為國教,並四處宣揚,宣教師甚至北上到綠州城市麥地那。此時拜占庭及波斯兩大帝國都極力拉攏。但到西元500年後,隔紅海相望的基督教國家衣索比亞,以保護基督徒的名義,出兵侵略葉門,並高壓監管47年(525~572)。逼使希木葉爾王公向波斯求援,波斯派兵討伐這基督教國家,並切斷其和拜占庭的關係,並統治近50年。所以此時半島上充滿著四處流散的猶太教和基督教傅教士,尢其是麥加這北方的大城。所以穆罕默德在其成長過程中接觸過很多這些傳教士的教義論述。
當先知悟道宣揚時,一開始即遭到麥加當地,信奉多神教眾大家族(如伍麥業大家族)抵制迫害,穆罕默德才帶一批信徒逃到麥地那集結。因其排解商家糾紛公道,其信徒才在麥地那立下腳根。由此為基礎,再以兵威征服麥加,最後此一神教商戰軍團才征服整個沙烏地阿拉伯,這也是這個半島第一次成為統一的國家。某方面這和猶太教摩西時期的模式有些相近,而和天主教在西方的發展大大不同 。但西元632年穆罕默德的過世,卻為穆斯林政教團體,帶來第一場危機。首先是半島各方宗族紛紛離散叛教,其次是到底誰才是這位先知真正的繼承人。穆斯林歷史即進入四位哈理發時期,也是此權力交接時期的場場血腥謀殺,才導致日後阿拉伯帝國分裂的根源。
巴克爾被眾人推選為第一任的「哈里發」,他是穆罕默德第二任夫人的父親,名義上算是先知的岳父。在其任內,不但再統一了半島,也開始北上征伐,向西攻打拜占庭帝國,攻佔了敘利亞。但其在任兩年就過世,634年哈里發之位就由巴克爾指定由歐瑪爾續任,其出身和穆罕默德相同,均屬多神教的古萊什族。但其學術修養甚高,年輕時曾壓迫過穆罕默德,甚至想刺殺過這位先知。歸依穆斯林後,即積極傳教並陪同先知一起逃亡到麥地那。歐瑪爾和第一任哈里發巴克爾算是穆罕默德在世時的左右手。在其十年任內,花二年就向東征服薩珊王朝,之後向西侵佔拜占庭帝國近三分之二土地,其中包括埃及丶北非丶巴勒斯坦及亞美尼亞等地。在佔領耶路撒冷後,更對基督徒及猶太教徒採取極為寛容政策,且允許已被迫離開聖城500年之猶太家族可以回到家鄉定居。而後有關穆斯林國家的政府機構及相關法律及天文曆書,都是在其任內完成。西元644年,歐瑪爾在麥地那清真寺舉行晨禮時,被由波斯來的基督徒釋奴,用有毒的匕首刺死,這是第一起為爭奪哈里發權位的血腥事件。
歐瑪爾被刺殺後,眾人就推舉奧圖曼為第三任哈里發,其是麥加伍麥業上層富豪家族的成員,且迎娶先知的第二女兒(離婚後再嫁),算是穆罕默德的女婿。在其任內編定了可蘭經,並穩固了穆斯林帝國的疆域領地。但因任用大量伍麥業家族成員出任帝國官職,遭到各方的批評。以希哈姆家族(古萊什族中的一分支)為首的阿里集團,從一開始就質疑奧圖曼哈里發的合法性,並組建什葉派加以對抗。西元656年,來自伊拉克及埃及的宗教激進份子,由首任哈里發巴克爾的兒子領頭,包圍了其在麥地那的寢宮,攻入後將其刺殺在可蘭經下。這是第二起謀殺。之後,阿里被推舉為第四任哈里發,注意其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從小就跟隨先知信仰其啟示,且是迎娶首任妻子和先知所生四女法蒂瑪,並留下血脈的女婿。此時反倒是敘利亞的總督,第三任哈里發奧圖曼的姪子穆阿維業不服,公開質疑其合法性,指控阿里與謀殺奧圖曼有關。西元661年,在什葉派內號稱更激進的軍事民主組織哈瓦利吉派,於阿里出席庫法(新首都)清真寺禮拜時刺殺了他,這是第三次謀殺血案。如此雙方由先知的妻女為分野,麥加的家族為靠山,將半島部族血腥的報復傳統,帶到帝國權力爭奪的檯面上,形成多數遜尼派及少數什葉派的長期抗爭。穆斯林四任共和哈里發時代結束,從此進入帝制歲月。短短不到五十年間,穆斯林就由創教到建立歐亞非大帝國,真可算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然而,為什麼阿拉伯的駱駝部隊,可以在短時間內就打敗拜占庭和消滅薩珊帝國呢?因為兩大帝國,在之前已爭戰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數以萬計的軍隊陣亡,流民失所,城市被大肆搜括而毀棄,邊境已無力維護,基本上已成不設訪的帝國。歐亞草原大陸中央,形成短短幾年間的軍事政治的空窗期。
兩大帝國爭霸 興起阿拉伯帝國
從西元五世紀起,義大利的羅馬城,已不斷遭受西歐及中歐的蠻族侵入洗劫。最後只剩教會留存,而羅馬帝國在西方已完全蕩然無存,只剩東羅馬在君士坦丁堡維持法統。西歐的封建蠻族開始建立自已的王國,並以奉羅馬公教會為名,教化其各自的子民。羅馬帝國的重心移到以希臘文教化的東羅馬領地。其向東擴張即遇到波斯帝國這西方傳統的對手,此時波斯將瑣羅亞斯得所創立,以拜火祈禱儀式為主的袄教,立為國教。這東西兩大強權在西元六世紀打了三場大戰。
西元590年底,波斯內亂,年輕的波斯皇帝庫斯洛二世,逃到君士坦丁堡向羅馬皇帝求援,羅馬大方援助,出兵幫其復位,兩大強權似乎迎來和平契機。但602年,羅馬政變皇帝被刺傷。波斯皇帝即認時機不可失,出兵攻擊,610年後連續攻佔敘利亞丶巴勒斯坦丶安那托利亞,甚至還一度攻入君士坦丁堡。但復位的皇帝希拉克略,在危機中引進突厥人,其軍團穿越高加索,由北南下攻入波斯,一路長驅直入波斯帝國的心臓;首都泰西封,極盡所能燒殺虜惊,強奪財物。逼得連吃敗仗又臭名遠播的波斯皇帝逃之夭夭,終被各王公所殺害。西元630年,羅馬皇帝光榮的回到聖城耶路撒冷,舉城狂歡盛典慶祝。波斯大將沙爾巴拉斯,向羅馬皇帝俯首稱臣,並讓其兒子改信東正教。拜占庭和波斯兩方軍隊扶持此大將軍登上波斯王位。但波斯國內貴族不服,認為成為拜占庭的附庸,在宗教情感及帝國認同上是極大的屈辱。指新皇帝沒有皇室血統,暗殺之後群起叛變,舉國動盪。這是阿拉伯大軍入侵時,其邊界根本沒防衛,且國內已先大亂不休,故穆斯林政教集團花不到兩年時間,即將其征服拿下。而西半部的拜占庭帝國,除了君士坦丁堡及其周遭,還能維持基本局面,其餘已無力軍力反抗,日後只能一一拱手讓給穆斯林帝國。
阿拉伯帝國 千年中東宗教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羅馬共和國興起於義大利半島,到西元前27年左右,由奧古斯都創立帝制。到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將國都分為二,在歐亞邊界建立君士坦丁堡,稱其為「新羅馬」。在其任內接納天主教,到380年整個羅馬立天主教為國教,所有其他宗教全被禁止。當羅馬城被蠻族攻陷後,只留下教庭,政治軍事中心全移到君士坦丁堡。而地中海東岸的一系列天主教聖地,同時是先起之猶太教,及後起之穆斯林一神教的聖地。當東羅馬還能控制這些聖地時,天主教徒還能心平氣和,教士隨時可去朝聖。但等阿拉伯大軍攻佔巴勒斯坦後。所有東西方天主教徒,都認為那是奇恥大辱。而懸在西歐邊邊的各新興蠻族國,剛受洗天主教不久,又鞭長莫及。這些重責大任,只能由東羅馬帝國去承擔。其歐洲的領地即是巴爾幹半島及其背後的東歐中歐國家,但這些國家都各懷異心,隨時想取而代之,他們都想當東正教的龍頭老大。而義大利半島上,只剩威尼斯及熱那亞那種城市型海上小國,一心只想做生意賺錢,大家都一意盯住君士坦丁堡的金銀財寶。拜占庭帝國能由西元331年撐到1453年,這千年的歴史,背後有不忠實的盟友群,前面有新興穆斯林一神教的挑戰。其所寫下的歷史,可歌可泣,這哪是那群西歐蠻族弟兄所能理解。也因從中歐丶東歐丶巴爾幹到君士坦丁堡的層層保護,西歐的封建制國家,才能慢條斯理一步步走向近代化。否則穆斯林或蒙古大軍一有機會攻入,就會將其打入原始社會,這是邊陲後發興起的最佳範例。
文/黃吉川(超級電腦專家、成大講座教授)
曾任成大教務長、研發長、現任為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講座教授,研發超級電腦「漢星一號」,曾多次獲得研究傑出獎,並投入時政與文學創作,為前民進黨秘書長張俊宏主編的《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共同作者,筆名「江夏」,創作詩集著有《啟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