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去年GDP成長耀眼,根據全球信評機構標普12月的報告,因前3季經濟成長強勁,估表現將居亞洲四小龍之首。《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 Review)稍早刊登專欄作家裴塞克(William Pesek)的分析,指出這顯示出台灣不需中國也能成功。

裴塞克指出,上週的初步數據顯示,台灣第四季度的增長實際上從第三季度的3%增長到3.4%。更棒的是,蔡英文總統以壓倒性優勢贏得了連任,賦予了她強大的使命,要將台灣的經濟從對中國的依賴脫離出來,重新取得平衡。

然而,這種努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蔡英文的執政團隊仍然需要制定一個有力的計劃,以與亞洲最大的貿易國脫鉤,那個國家鐵了心要鎮壓台灣的獨立運動。

好消息是,對全球許多經濟體不利的因素反而對台北有利。其中之一是所謂的貿易轉移:華盛頓的關稅導致跨國公司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台灣。

台灣也受益於一些有利的趨勢,例如全球對高端智能手機的可觀需求。台灣非常適合駕馭新技術,包括具有第五代或5G電信功能的電子產品的普及。

裴塞克說,值得一提的還有蔡英文令反對者錯愕的本事。1年前,世人對她擺脫中國的經濟政策還很悲觀。6個月前,許多人還押寶親北京的韓國瑜。

裴塞克認為,蔡英文確實幸運,習近平在香港玩過頭。她在1月11日取得的重大勝利,生動地證明了香港的民主抗議者有能力影響整個地區對北京的態度。

然而,台灣自2016年以來的安全生產相當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蔡英文。她恢復了「新南向政策」,與東南亞、南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緊密聯繫,挽救了旅遊業。儘管這個產業專注於更緊密的貿易和商業聯繫,但也導致台北放鬆了簽證限制並強化了旅遊市場。

中國擅長藉由限制旅行流量以懲罰各國政府。只要看看2017年的韓國或最近的香港,就可明瞭。然而,台灣的遊客人數卻在2019年創下歷史新高,增長7%。

台灣政府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也讓郭台銘促使蘋果將生產線轉移到台灣。儘管蘋果並沒有下定決心,但郭台銘此舉對蔡政府的重組計畫是項福音。也提醒世人,比起中國,台灣的經濟前途更取決於iPhone的發展。

蔡政府的計畫還集中於對高速網路基礎設施的投資,保留本地人才並從國外招聘。現在她得到選民的付託,可以加強這些政策了。

裴塞克指出,蔡英文仍然得去做更多說服的工作。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經濟學家彭藹嬈(Iris Pang)便表示:「幾個月來,我們一直懷疑這種投資策略能否成功,但仍對其能否有效支持台灣經濟持懷疑態度。」

裴塞克指出,蔡政府仍然面對許多障礙:昂貴的土地價格、昂貴的電力、缺乏競爭力的工資規模,以及快速高齡化。

2019年台灣對美國的經濟出口猛增68億美元(成長了17.2%),也抵銷了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下降57億美元(4.1%)。但美國穩定的影響力取決於川普沒有對科技公司課徵新的稅,以及針對華為以外的5G產品徵收新稅。

蔡對特朗普重商主義的早期反應是促使中國大陸的台灣公司回國投資。 像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這樣的芯片製造商就是如此,讓台灣得以分紅。

來自荷蘭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ASML(世界最大的供應商)等公司的出口需求也不斷增加。 此類的投資使台灣的外國直接投資單在2019年的前九個月中,就增加了9%。

然而,台灣經濟升級的急迫性也越來越嚴重。 這包括透過調整管制政策和稅收以激勵創新和生產力。 蔡政府必須加快台灣技術價值鏈的發展進程-從更快的半導體到生化創新再到人工智能。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經濟研究所研究員Min-Hua Chiang建議台灣放寬對外國勞工的政策。 台灣可能在2026年成為「超齡社會」,屆時全國將有20%以上的人口超過65歲。 

更重要的是提高平均薪酬。 Chiang說:「低工資不僅會把熟練工人帶到其他國家,而且還會阻礙台灣發展創新、高附加值和知識型產業的能力。」

裴塞克在結論時說,台灣成功避免了技術密集型經濟長期以來的「空洞化」,因此在貿易戰中勝出。 現在蔡政府必須大膽行動,以說服投資者,台灣有一個明確而可信的計畫來克服中國所會帶來的種種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