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安居樂業其實就是香港大半年動亂的根源,雖然達成這個理想的手段複雜,落實期要很長久,但是不改進這樣的動盪仍將持續而無終止之日。
根據調查機構Demographia調查,包括澳洲、加拿大、中國大陸、英國及美國等八個國家,共309個大都會城市的樓價後發表的「2019年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顯示,香港連續10年成為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榜首,香港人為了住上樓房要不吃不喝20.8年。更由於香港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香港樓價指數屬於一般家庭會「嚴重負擔不起」的狀態,樓價對家庭收入中位數比率由上年度的歷史高位20.9倍,輕微回落至20.8倍,仍高於排名第二位加拿大溫哥華的11.9倍及第三名澳洲雪梨的11倍。如果中產階級多數負擔不起高房價,就不用提出入社會又面臨低薪化的多數年輕族群了。
香港年輕人高喊「攬炒」的概念即從此來,薪水微薄又居無定所卻還處處覺得受到內地人的壓榨,才造成香港人這次的反送中運動這麼高昂的抗爭,甚至出現要死一起死的攬炒聲音。
這項調查以截至去年第三季數據為止,顯示香港樓價中價位房為704萬港元(約新台幣2700萬元),而香港家庭平均收入數為33.8萬港元(約新台幣103
萬元)。若以家庭收入中位數計算,即香港人為了買房要不吃不喝20.8年。而依市價這樣的704萬港元左右可以購買約相當台灣13.66坪的房子,也就是台北常見的小套房,這都說明了香港人購屋壓力有多大。
香港的住屋問題主要來自於供給短缺造成的高房價使得民眾無力購買,因此一直以來,港府興建的公營房屋在房屋供應上扮演相當重要角色。除了公屋及居屋外,港府近年亦推出了綠置居等新型公營房屋供應。可是報告指出,縱使香港擁有龐大公營房屋計畫,依然供應不足,房委會在去年九月公布,申請者一般而言需要等候五點四年,才能買到公屋。再說這種社會住宅並非私有的房舍,雖然較一般的房屋便宜很多,但是居住上有年限與許多換屋限制,總讓人有不踏實的感覺。
香港樓價高漲與香港地狹人稠使得房屋供應不足有關。報告指出,自1970年代,香港政府透過控制土地供應,變相控制了住宅供應。此外,樓價高漲與綠化帶等監管環境有關。為解決香港樓價高漲問題,香港政府近年來不斷的開發離島、填海造地與加速老屋更新以增加房屋供應,及減輕民眾負擔。但是這樣的努力只解決了部分的住宅問題,對於民眾急迫的居住需求並無法有效降低,這當然就造成了民怨的導火線。
中國政府真的想安定香港就必須從香港人的困苦處去著眼,而非總想著香港處處是暴民。中國歷史上很多民眾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例子,會反抗多是經濟出了問題,導致民眾活不下去了,就如同國民黨會丟掉大陸、退守台灣,還是跟抗戰多年後造成中國嚴重的經濟問題有很大的關係。這個調查說出了香港人的困頓,也告訴了中共解決問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