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智慧化、金融數位化和資產活化,這是老字號中華郵政積極推動的轉型策略。 新任董事長吳宏謀如何一步步帶領公司與時俱進,維持「不老」?

設置在郵局外、有人潮等地區,由主機螢幕、3種尺寸櫃子組成,提供民眾24小時寄送或領取包裹服務,這是百年招牌中華郵政8月底最新上線的第4代無人智能櫃系統,也是其推動「物流智慧化」在內的轉型縮影。今年總寄取量穩定成長,預估可較去年多出5成。

過去,民眾需要到郵局抽號碼辦理儲匯業務、等郵差寄送信件包裹。現在,可以透過手機抽號碼,至24小時的無人智能櫃寄送或領取郵務。

民眾信賴  但營運模式受衝擊

「綿密的網絡與民眾的信賴,是中華郵政不老的祕訣。郵政公司接地氣,推動事情時,民眾接受度也很高。」今年6月剛上任的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宏謀,難掩自豪地說。主打誠信服務、全台多達1298個郵局據點,讓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經驗:寄信收信、開戶保險,都與郵局有連結。

吳宏謀不諱言,「科技進步非常快,人的生活型態不斷改變,中華郵政傳統營運模式受到衝擊,像是通訊軟體漸漸取代寫信等,因此要與時俱進、不斷轉型。」物流智慧化、金融數位化和資產活化,正是他上任後延續中華郵政轉型的三大塊拼圖。

先看運用科技提升運輸效率的第一塊拼圖:智慧物流。中華郵政透過大數據分析,整合資訊,強化控管整個運輸流程,提升品質。「在物流上要與國際接軌,做到資訊化、自動化,以及全程感知通透化;也就是讓寄件人或收件人能夠追蹤物品運送進度。」吳宏謀補充。

傳統上,中華郵政的物流分為3種:函件、包裹、快捷;以去年為例,光是國內與國際函件就有21.5億件收寄量。朝向發展物流智慧化,其中兩項作為最具代表性:無人智能櫃系統i郵箱和跨境物流營運中心。

3年前,中華郵政推出i郵箱,以24小時寄取件為亮點,突破過去郵局只有上班時間提供收寄件的限制。為此,曾向中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取經,參考其應用場所和功能。郵務處處長陳敬祥提到:「隨著包裹物流持續成長,考量不同顧客需求,i郵箱創意應運而生。去年i郵箱約有80萬件寄取量,累積至今年7月已超過160萬件,呈倍數成長。」今年在上班族與學生必經的捷運站擴增據點,目前全台約有1000個點。

郵務處通路服務科助理管理師郭禹瑄補充,當初最困難的就是尋找擺放i郵箱的地點。「台灣不像中國有智能相關法規,把類似i郵箱的智能櫃直接變成社區大樓基本配備。剛開始不知道要設置在哪,而且老舊大樓的社區會議通常半年才開一次。因此,整個推動過程相當不易。」

i郵箱  將成捐助偏鄉任意門

i郵箱讓民眾不用受時間限制,也移轉郵政勞力成本;同時增加民眾在電商平台購物寄送的選擇。除了目前與電商PChome合作,未來也會與其他業者洽談合作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