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八年級生Grace,大學畢業後,經過一番求職廝殺,進入職場快滿三個月,她希望在公司好好學習和發展,職場上難免有出錯或不夠滿意的狀況,這時她會覺得很挫折,覺得工作難上手,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懷疑工作不適合自己。上司、朋友安慰她,新鮮人在所難免,放鬆、想開一點,壓力不要太大,但我們都知道,「想開」其實沒有那麼容易。

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學派認為人的情緒、行為反應,某種程度受我們如何解讀情境的影響。Carol S. Dweck教授指出,當我們相信天份只是起點,持續努力和投入可以讓我們更有能力,這樣的「成長型心態」,有助於我們透過失敗去檢查和改善自己的學習和技巧。但若是深信成功是天份、而非努力帶來的「定型心態」,則會讓人在面對成敗、挑戰更容易焦慮、低落。如果你跟Grace的狀態有些相似,想要「想開一點」,改用成長型心態來自助,具體上可以怎麼做呢?這幾個步驟也許可以試試:

步驟一、偵察心聲

在出錯或不夠滿意的狀況下,內心常浮現出的句子是什麼?它可能常以「我應該要…」、「我怎麼會…」為開頭。

步驟二、辨認影響

這些句子幫助你設定了實際、可執行的目標,或者讓你被低落的情緒困住,擔心別人的看法而不敢求助?這些句子帶來挫敗還是力氣?

步驟三、換句話說

把開頭的「應該」改成「比較喜歡」,再加上一點成長型心態來調味。你有怎麼解釋「出錯」、「做得不夠好」情境的決定權。比如:「我應該要在三個月就上手」換成「我比較希望在三個月內可以上手。那我這次可以再學到什麼?」把「我怎麼會連這個也不會,別人會怎麼想我」,換成「我比較想要把這個學起來。我可以找誰問?」

新的想法不一定要慷慨激昂、開朗正向,不順利時難過、挫折很正常,只要它帶來的反應相對健康就好。以浪潮比喻情緒起伏,浪潮起落很正常,只要不常出現海嘯就好。適度的低落、焦慮其實能協助人沉靜下來思考和更專注。檢查一下,你改用的句子有沒有帶來這個效果喔,祝福你在每日的起落中,越來越有信心掌握你的平衡之道。

作者:游芙雅/振芝心身醫學診所 (台北) 合作心理師、享受美光心理治療所(宜蘭) 合作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

 

新鮮人職場適應焦慮,認識內在對話來自助。   圖 :游芙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