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內政部將在明年10月將全面推動換發數位身分證eID),所可能產生資訊遭濫用等疑慮,民間團體今(10)日舉行記者會提出質疑,並將請監委王幼玲、高涌誠等人進行調查。

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改會及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今日在立法院中興會館共同舉行「沒程序、沒隱私的數位身分證,民間團體訴請監委調查」記者會,出席者包括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邱伊翎、專案經理何明諠、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委員林煜騰律師、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莊庭瑞等人。

他們要求內政部應立即公開數位身分證細部規劃報告、完善民主參與程序外,也將宣布將監察委員陳情,要求監委調查行政機關在推動數位身分證時是否有程序瑕疵等。

邱伊翎表示,目前內政部這個規劃案都沒有公佈給人民瞭解,但晶片卡的招標案卻已經標出去了。到底政府有沒有做好相關的影響評估。

何明諠也說明五大質疑,一、今年3月內政部就已經全面招標細部規劃案,成果還沒看到,但到今年6月就已經把33億元的晶片卡印製案招標了,是否內政部想要用這鉅額招標案來綁架公民的意見。二、9位評審委員雖有6位外部評審委員,但卻都是已卸任的公務員,其公正性讓人無法信任。

何明諠也說,三、在規劃案尚未公開前,內政部卻已經在822日將此案送入行政院院會核定。四、內政部全然無視台灣個資法規範模糊、欠缺主管機關的弊病,在尚未完成法制規範修正前,仍持續招標數位身分證製發的工程。五、內政部於2017年曾委託政治大學團隊舉行公民審議,然而公民審議的會議記錄卻在最近一年遭內政部網站移除,且多次請求至今,依然,公民審議儼然成為替政策擦脂抹粉的工具。

林煜騰表示,憲法保障人民隱私權是普世價值,如果貿然把所有人民的資訊全部集中在一張卡片集中處理,這一張卡片就會像是特洛伊木馬一樣,為人民的資訊自主權、甚至是國家安全帶來不可預測的災難。

莊庭瑞說,現行戶籍法並無明確限制身分證及身分證號在公私領域的使用範圍與條件,公務機關蒐集處理個人資料後,進行「目的外利用」,近來更趨常態化。身分證號在生活中廣泛使用,政府、商業、學校、醫療、保險等多數資訊系統,透過身分證字號就能互相串接,本就十分令人憂心。

何明諠表示,德國、愛沙尼亞這兩個內政部最喜歡講的範例,他們的專法都有規定晶片上只能存有哪些資料,晶片的資料何時能被存取,它的資安技術必須是最新的。而過去英國連要推身分制度,甚至都遭到民間反對,理由很簡單認為這可能是政府做全民監控的基礎。

 

台灣人權促進會專案經理何明諠。   圖:林朝億/攝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委員林煜騰律師。   圖:林朝億/攝

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   圖:林朝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