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8月9日發布新聞稿表示,指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響,亞洲目前已經有近500萬頭死亡或被宰殺。

非洲猪瘟是一種影響家豬和野豬的傳染性病毒, 1921 年首次於非洲肯亞發現,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 特徵是發病過程短,但死亡率高,從野豬傳到家豬,再從非洲傳到歐洲、南美洲、俄羅斯等地,去年年中開始傳入亞洲地區。非洲猪瘟已经在柬埔寨、中國、朝鲜、寮國、蒙古和越南等六個國家肆虐,糧農組織的最新統計數據表示,中國、越南和蒙古目前分别损失了生猪總數的10%以上。

台灣農委會專家們說明非洲豬瘟並不會感染人類,人類即使食用含有非洲豬瘟病毒的食物,病毒也不會經消化道粘膜進入體內繁殖,在胃酸及消化道酵素作用下,非洲豬瘟病毒絕大多數會被殺死,很難在糞便中檢出非洲豬瘟病毒。

然而,豬是非洲豬瘟病毒的宿主動物,病毒會從口腔粘膜或扁桃腺進入豬隻體內,在豬隻體內複製後,會引起消化道粘膜出血,染病豬隻會出現血痢,病毒就會出現在豬糞便中。因此,非洲豬瘟病毒不會造成人類生命危險,但會出現於染病豬隻的糞便中,且感染此疾病的活猪的死亡率高達100%,導致養豬業遭受嚴重經濟損失。

在亞洲主要養豬國中,越南的養豬業佔該國農業產值的近10%,猪肉占全國肉類消費量的近四分之三。到目前為止,該國已經宰殺了大約300萬頭猪,以遏制疫情的蔓延,這使人們擔心非洲豬瘟可能連帶造成糧食不足的嚴重問題;更別說疫情嚴重去中不願讓外界知曉問題嚴重程度的中國政府,在中國至少有2600萬的養豬戶,大約50%的猪肉產量都来自小規模養殖戶,那麼嚴重災情必然有上500萬頭以上的豬隻被宰殺的可能性。

糧農組織目前對於非洲猪瘟疫情的描述重點為

  • 該病毒只,影響豬群,對於人類無害。
  • 非洲豬瘟適應性強,可長期存活,乾燥、冷凍和醃製的豬肉製品都是高風險的病毒攜帶者。
  • 活豬食用未煮熟的含有豬肉的泔水可能會感染此一病毒。
  • 嚴格遵守農場安全措施將可減少疾病散播的機會,甚至能夠防止疫情的發生。
  • 嚴格的邊境管制有助於降低非洲猪瘟散播至其他國家的機率。
  • 目前沒有有效根治的疫苗。

糧農組織的動物衛生應急管理中心(EMC-AH)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OIE) 合作部署了若干因應小组,以協助世界各国遏制該疾病。這些小組與獸醫單位和政府部門之間合作,以增强農場內部和周圍的生物衛生安全機制。

非洲猪瘟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在非洲發現。除了亞洲爆發此疫情外,目前在歐洲疫情也有逐步擴散的跡象,一些國家已經採取更嚴格的措施來限制大流行的爆發。

糧農組織首席獸醫官就強調,"由於還沒有適當的疫苗控制疫情,各國必須要有更有效的防疫措施,各國必須加強陸地、海洋或空中的邊境管制,防止猪瘟通過受感染的活豬或受汙染的豬肉製品進入或散播。

此外,健康的猪可能會因接触受感染的猪而生病,特别是在沾染血液的情况下。生猪進食未经加工的受污染泔水或未煮熟或未经加工的猪肉產品,也會發生感染。農場工人穿著的受污染鞋子和衣服及使用的受污染工具或其他設備也可能散布疾病。

糧農組織就強調現在最需要的做法就是請受非洲猪瘟影響的農民不要再移動豬屍以及受感染的豬肉製品,敦促相關專家立即將受感染的豬隻與豬肉製品就地焚燒或現場掩埋,以免問題日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