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近日公布106年日本核食風險評估,顯示若開放日本食品進口,對全台民眾造成一生的健康風險低於10萬分之1,屬於「可接受風險」,但尊重公投結果,2年內維持不開放決定。

8年前日本東北311大地震,福島發生核災,食藥署立即公告禁止日本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5縣食品進口,並對日本食品實施輻射安全管制。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民國106年委託慈濟大學教授謝婉華進行「受核事故影響食品之人體健康風險評估」計畫的日本進口食品風險評估,近日公布評估結果。

該研究將日本厚生勞動省每月公布的食物監測資料,扣除野生肉類、野生香菇等不可能進口的食品,與105年國家攝食資料庫的食品品項進行配對,共評估50幾萬筆資料,以台灣民眾攝食量計算癌症機率與健康風險。

研究顯示,若日本食品在台流通販售,多數年齡層的台灣人,暴露量都小於百分之1毫西弗,而且106年的暴露顯著比前2年更低。

研究也指出,未來若開放日本食物,對全台多達97.5%以上民眾造成的額外輻射暴露遠小於1毫西弗,甚至低至千分之1到萬分之1毫西弗,低於世界平均背景輻射2.4毫西弗,以及巴西、伊朗等地至3到15毫西弗。

此外,若在千分之1到萬分之1毫西弗的輻射下暴露1年,所有納入評估的族群的健康風險都在1000萬分之1以下;若是進口日本所有縣的所有食品,並且忽略除汙、放射核種的自然衰變,在污染程度不改變的情況下,估計一生的健康風險也不會高過10萬分之1。

研究結論強調,由於核種的自然衰變等原因,106年上半年的日本食品造成的暴露已比前2年低,未來如果非全面開放,所造成的暴露應該比現在更低。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魏任廷今天上午受訪時表示,根據報告結果,進口日本食品的輻射暴露量屬於「可接受風險之內」,而106年的報告之所以遲至108年才公布,主要是報告出爐後還得送風險評估諮議會以及相關機關檢視、提供專業意見,再由研究進行單位進行補充和修正。

魏任廷說,相關程序完成後已接近去年底的公投,食藥署考量機點敏感、擔心影響行政中立,因此連同107年「日本食品取樣檢驗與調查研究」一同公開。

該研究針對300項食品樣本進行檢驗,顯示日本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縣等5縣生產製造的食品健康風險低,檢驗乾香菇、沙丁魚、果乾、米、牛奶、麵粉、茶葉、貝類、蔬菜、冰淇淋等食品,結果均符合規定。

魏任廷強調,即便前2年報告顯示日本食品造成的健康風險低,但因公投結果已經確定,民眾仍反對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因此政府會尊重公投結果,2年內維持不開放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