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查西洋諸國惟利是視,但知貿易,無他技能⋯⋯英吉利⋯⋯並無禮樂刑政,亦不爭城略地。
──裕謙 (清帝國第三任剿英夷欽差)
被中國和臺灣大部分歷史學家稱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的「鴉片戰爭」,發生在道光皇帝旻寧在位期間。諷刺的是,中國和臺灣的歷史教科書絕對不會記載這個真相:以節儉著稱、被史家稱為「治家有餘,治國不足」的道光皇帝,自己最喜歡吸食鴉片。
道光皇帝和恭慈皇太后都是鴉片鬼
旻寧在登基之前,還在當親王時,是一名喜歡吟詩作賦的文藝青年──文藝青年靠吸毒來尋求靈感由來已久。這位白馬王子創作了一本厚厚的文集,名叫《養正書屋全集》。其中,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最近天氣不錯,心情也好,每天看看書,也沒什麼事,累了就拿煙管來,吸個幾口,立馬神清氣爽(原文:「新雪初晴,園林風日佳麗,日惟研朱讀史,外無所事,倦則命仆炊煙管吸之再三,頓覺心神清朗,耳目怡然。」)。
旻寧當了皇帝後,不確定他是否繼續吸食鴉片。但根據宮廷資料記載,他有一天早上上朝時,精神萎頓,不斷打哈欠,大概是未吸食鴉片的緣故,因此受到恭慈皇太后鈕祜祿氏責怪。而紫禁城中更大的祕密是:恭慈皇太后晚年與鴉片形影不離。太后並非旻寧的親生母親,但太后收養自幼喪母的旻寧後,視如己出,母子關係親密。旻寧能繼承皇位,太后也有擁立之功。太后去世後,旻寧不顧自己年邁體衰,堅持為太后守靈,導致生病,一個月後就駕崩了。
太后吸食鴉片,似乎也很合理。恭慈太后不像後來的慈禧太后那麼喜歡干涉朝政,她每天在後宮無所事事,在太監的推薦下,加入吸鴉片大軍,慢慢養成煙癮。
道光皇帝宣布禁煙後,許多吸煙的皇族都被罷官,太后卻是例外。為了防止禁煙之後弄不到煙了,道光皇帝私下命北京的官員,專門幫太后準備購買鴉片的管道,保證太后能按時吸到煙。同時,道光皇帝告誡宮中所有人,不可以告訴太后朝廷施行禁煙令之事,以免太后尷尬。
這就好像共產黨時代,全國禁止鴉片,但解放軍「戰神」林彪元帥為了緩解戰爭時代的傷痛,享有特供的鴉片。中國的事情,向來是「刑不上大夫」,法律的實施因人而異。上梁不正下梁歪,鴉片在清帝國氾濫成災,不是沒有原因的。
有歷史學家認為,鴉片的傾銷是清帝國衰亡的重要原因。但法國漢學家包利威 (Xavier Paulès) 指出,這種說法顛倒了因果關係。鴉片流行於十九世紀的清帝國,因為「從中國購買茶葉的英國,需要平衡雙邊的貿易額」。鴉片滲透到清帝國每個領域,當然帶來不良影響,但這是清帝國國力衰落的症狀,而非國力衰竭的原因:「早在十八世紀末,帝國官僚機器就已經運轉不靈了,鴉片並不應該被認作是唯一的元凶。」
在經濟層面,由於清帝國的人口在乾隆皇帝統治期間開始快速增長,傳統的農業生產無法滿足增長人口的基本衣食需求,這對穩定的社會秩序來說,是巨大的壓力。而鴉片對清帝國沉重負荷下的財政曾起了積極作用,鴉片一度扮演著「增強國力的角色」。從一八五○年代起,鴉片貿易所得的稅收,成為國家用來整合經濟的工具。朝廷對西北用兵和建立海軍的軍費,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鴉片貿易的稅收。
至於鴉片對社會的影響,包利威認為,鴉片在清末兩百年,曾是「易貨交易的催化劑」、「為財富的集中提供了便利條件」、「加強稅收的有力工具」,甚至為在外患內亂中的民眾,帶來麻痺與慰藉,鴉片消費可以緩解人的失落感。
書名:顛倒的民國
作者:余杰
出版時間:2019年7月(即將出版)
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作家余杰。 圖:黃謙賢/攝 (取自余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