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美麗島事件」被判刑十二年的總統府資政姚嘉文,昔日就此事件出版過《景美大審判》、《風吹美麗島》等回憶錄。今(14)日於台大校友會館舉辦《姚嘉文追夢記》新書發表會,今年正好是美麗島事件四十周年紀念,新書是否也定調為「回憶錄」?姚嘉文表示,他這本書不是回憶錄,僅是自己追夢的過程,如果要看內幕、八卦,可能會很失望。

姚嘉文在《姚嘉文追夢記》的書序中透露「台灣不好寫回憶錄」,因為台灣社會不太能接受寫真實故事的回憶錄,許多人不大敘述自己的錯誤及過失,僅意圖利用回憶錄宣揚自己成就,或把回憶錄當作宣傳品。他們也不願看到他人回憶錄提到他(她)的錯誤及過失,更不願他人指出他(她)所寫的失真或誇大的事蹟。讀者欣賞作者的英雄事蹟,也不樂見他人指責與批評他所崇拜的英雄。

但姚嘉文認為,自己過去撰寫美麗島事件的兩本書籍,內容有其侷限性,無法說明自己參與政治活動的原因,以及所見所聞的許多其它事情。一方面基於「還是想將一些事寫下來」的心情,一方面也相信歷史經過有遺留後代的價值,經驗有傳承來者的必要,姚嘉文最後決定「該寫的還是要寫」。便提筆記錄自身經驗,這本新書是歷史資料,也是自我傳記,記述追夢的經過。

高中作詩 意外成人生寫照

 

年輕時的姚嘉文。(圖:姚嘉文提供)

1957年,姚嘉文從臺灣省立(今改為國立)彰化商業職業學校畢業,同期的幾個好友參加大專聯考,分別到各大學就讀。自己卻因家庭經濟無力再供升學,便去考了就業考試及普通考試,雙雙都是「統計人員」類別第一名,等待分發工作。

都說少年多夢,當時年僅19歲的姚嘉文,不甘從此在鄉下過著平庸一生,好友相聚,互相感嘆平生,寫詩作詞,強說愁悶,夢想未來。便寫了一首短詩述懷:「誰說我們赤裸裸的來,赤裸裸的去?我們來時帶了一個夢,去時將帶一身灰塵。」

姚嘉文回憶,年少只知作夢,不知來日何如,總是不斷追求,自己在高中也曾寫過一首小賦小詞「詠扇」:「 勞碌奔波兮,非為己利,退藏進用兮,隨人之意!」回首自己開業當律師、執教大學、參加政治、判刑坐牢、撰寫小說、擔任公職、參與政治改革運動,一路走來不僅有夢有淚,生命歷程也如自己所寫的詩詞一般,多數不在生命計畫及預料之內。但一生奔波,多是依據原有夢想理想,所以自己也是歡喜甘願、一路猛追。

雖然無法與高中好友同期進入大學,但姚嘉文在1962年進入台灣大學就讀,才得以結識妻子周清玉。圖為大學畢業之際,姚嘉文與周清玉一同開心合影。(圖:姚嘉文提供)

美麗島事件爆發 入獄苦讀

在1979年,時值41歲的姚嘉文經歷了人生中的大事件,也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里程碑,就是「美麗島案件」的爆發。當時他被入押在「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牢中,突然體認到自己參與政治運動所需的各項智能非常不足,一方面不太了解國家政治運作與變化,一方面也感嘆歲月飛逝的可怕,便立下修煉精神增進智慧的宏願,決定在牢中埋頭苦讀。

坐牢的時光中,姚嘉文為整理歷史資料,而開始撰寫臺灣歷史小說。用了不少時間研究古今各種曆法,以排比歷史事件,校正舊史錯誤。同時也認真觀察臺灣四周海峽海洋的戰略形勢,試圖從古今歷史全球形勢,去思考臺灣歷史的走向。而這些經歷也奠定了他日後在撰寫回憶錄的基礎。

回首人生中的四十年,姚嘉文從青壯年代便開始參與政治活動,雖然一直想將這些回憶寫出來,但在2000年出版《景美大審判--美麗島軍法審判寫真》時,他便有了「事件回憶錄難寫」的感慨,因國人健忘,往日經驗鮮受珍惜,坊間有關美麗島事件之回憶、記錄,也非盡為信史。因此,《景美大審判》寫作上非常謹慎,不作事件與人物的批判。即使很多人建議他多寫內情,無妨批判,但礙於「美麗島事件」多數參與人士仍在,事實雖可查證確定,但仍是遲疑不敢下筆。

「臺灣人民崇拜英雄,很多人將自己塑造成英雄人物,凸顯其優點及貢獻,有時難免失真。」姚嘉文提及自己在2008年所出版的《風吹美麗島》一書,再討論「美麗島運動」的主客觀形勢變化,不多訴說個人功過是非。自己的興趣是在記錄臺灣社會及政治的變動,而不在凸現個人的貢獻。但是,民主運動的方向及主要動力,卻必須清楚認識。

 

 

姚嘉文與其妻周清玉的結婚照。   圖:姚嘉文提供

姚嘉文與女兒姚雨靜穿父女裝。   圖:姚嘉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