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民眾對健康飲食的需求大增,而為避免食入農藥,許多人也越來越重視食材的清潔,各類清潔蔬果的小偏方到處都在流傳,今(14)日食藥署表示,料理蔬果時「先洗後切」,避免農藥汙染刀具,不致使刀具上的農藥汙染至其他乾淨的部位,此外,「以清水沖洗」就是可以減少農藥殘留的簡易方法。

食藥署指出,洗菜大原則為「先浸泡、後沖洗、再切除」,清洗時以清水先浸泡3分鐘,待農藥溶解在水中後,再用流動的清水沖洗。值得注意的是,浸泡時間不需太長,重點是以流動的水沖洗,才能讓水流帶走蔬果的殘留農藥,而先洗後切,可以避免農藥汙染刀具,不致使刀具上的農藥汙染至其他乾淨的部位,減少蔬菜表面被農藥污染的風險。

至於清潔的部分,食藥署表示,「清水沖洗」便已是簡單減少農藥殘留的方法,不過,農藥依在水中的分解程度,又可分成水溶性與脂溶性,顧名思義,脂溶性農藥被水分解的效果比較差,若民眾還是擔心「脂溶性農藥」殘留的問題,可使用蔬果清潔劑清洗,食藥署說明,雖介面活性劑能夠有效溶解脂溶性農藥,但也有可能因操作方式不當,導致介面活性劑殘留在蔬果中,對健康的風險也更高,因此使用蔬果清潔劑之後,建議再以清水沖洗殘留的清潔劑。

而除了透過清洗以降低農藥殘留的風險之外,消費者也應該建立「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從「購買安心農產品」開始,避免選購殘留超標的農產品。選購像是具有「產銷履歷標章」或是「吉園圃」的農產品,此類農產品不但品質良好,更有公開的生產資訊,從消費行為降低吃進農藥的機會,不但吃得安心,也實質回饋生產安全農產品的農民。

最後,食藥署再次提醒,為了民眾健康著想,應從「購買」以及「正確清洗」雙管齊下,才能遠離農藥殘留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