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被譽為水果王國,而在這水果王國高居外銷之冠的「鳳梨」,不僅今年外銷成績衝破萬噸,近期「1斤1元,連水餃也買不起」的假新聞風暴,也讓鳳梨引發熱議,不過,究竟鳳梨的生產概況為何,鳳梨農又面臨什麼樣的問題,假新聞議題帶給農民的影響為何,《新頭殼》訪問到農委會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簡任技正蘇登照替大家一一解答!

種植鳳梨面積、產量年年增長

蘇登照指出,鳳梨是屬於熱帶水果,較適合溫暖的氣候型態,所以產地主要分布在雲林以南,而近5年不管是鳳梨的種植面積、產量、產值等,都有逐年微幅增加的情形,從99年的種植面積不到1萬公頃,不過,在106年度,種植面積擴大了約2000公頃,達11453公頃,且持續微幅增加,在106年的產值高達130.2億台幣,也因為近年來鳳梨內外銷量值穩定,加上投資報酬率高,更提高農民的種植意願。

雖然107年的成果尚未出爐,不過每年的數據都相差不大,蘇登照說,在106年的產值及產量方面,佔了全台鳳梨種植面積30%的屏東縣,年產量就佔了16萬公噸,總產值高達新台幣38億元,只是,在106年時受到105年連續颱風、水災的影響,導致該季鳳梨品質不佳,全台的鳳梨農都受到影響,不僅減少約4%的種植面積,也導致口感、風味偏酸,水份高不適合儲放的肉聲果數量增加,在市場的價格也會有影響,相差到一倍左右。

氣候劇烈變遷影響最大 鳳梨農面臨了什麼問題

「農民是看天吃飯!」蘇登照指出,鳳梨農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氣候變遷,像是105年的連續颱風,寒流、或是今年的暖冬等,對於農民的損失都是影響最大的,另外,次級品的應用也是農民的煩惱之一,若將次級品直接送往鮮果市場,不僅品管沒辦法把關,更可能因品質參差不一,影響售價及生意。

但鳳梨不僅有鮮果市場,與加工廠的配合製作果餡、果汁、果醬、果乾等,也是鳳梨農的銷售通路之一,不過,要如何通過加工廠的品質規格、安全檢查,並與加工廠穩定配合,也是農民需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之一。

把關鳳梨品質 區分加工、鮮果市場 

面對無法控制的氣候,蘇登照說,僅能運用不同產區、品種及搭配產期調節技術,分散供貨,由南至北採收,目前高屏地區採收約1至2成,而嘉南及雲林地區則採零星採收,才不至於同時大量採收到品質較不好的肉聲果。

另外,農委會也會替農民把關品質不好的鳳梨,只要是重量達1.5公斤,且無肉聲、無蟲蛀的優果會先進入鮮果市場,若是品質較差的鳳梨,則會輔導轉移至加工廠,並輔導加工業者以每公斤8元以上收購,產製果汁、果乾等多元產品,並鼓勵手搖飲料業者多加利用截切鳳梨,讓鳳梨農仍然可賺進高於政府監控價格7.6元/斤。

蘇登照表示,其實也有鳳梨農的主要銷售通路是提供加工廠,種植種類為開英種,適合加工,這些鳳梨農則集中在南投、嘉義等地區。

駁斥假新聞 政府持續把關、宣導 

對於近期「鳳梨1斤1元」的新聞,蘇登照駁斥,以近一個月台北果菜批發市場的平均價格來看,上價約25至30元/斤、中價約15至20元/斤、下價約10至13元/斤,皆高於政府監控價格7.6元/斤,並無崩盤之說。

然而這樣的假新聞最後受害的都是農民,蘇登照再次譴責假新聞的散播,更引用鳳梨王子楊宇凡的說法,認為用個案的低價格去衡量整個鳳梨市場,甚至有農民用優果的價格進入市場,卻有消費者認為「怎麼那麼貴」,而放棄購買。

蘇登照表示,現在政府能做的就是持續輔導農民,並針對品質規格持續把關、宣導,不管內銷、外銷,甚至是進到加工場加工的次級品都能夠符合品規,讓鳳梨市場更加健全,不因參差不齊的品質打擊到價格,進而影響農民收益。

鳳梨種植面積、產量、產值、成長幅度   圖:新頭殼/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