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民眾所熟知的可可豆絕大多數來自非洲,但你可知道台灣現在也有土生土長的可可豆了呢?可可作為屏東地區新興的作物品項之一,近年憑藉著台灣本土栽種、生產至加工之原豆研製巧克力,參加國際巧克力大賽履獲佳績,使「屏東可可.台灣巧克力」漸於海內外打開名聲。
可可原被認為是只適合生長在熱帶雨林的作物,但地處國境之南的屏東,挾帶著全年溫差不大的熱帶氣候優勢,並坐擁充足的陽光與豐沛的雨水,可可種植也因此在屏東開枝散葉。
屏東原生可可擁有從種植到加工生產都能掌握的絕佳條件,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巧克力職人以家鄉的可可豆製作巧克力參賽,獲獎紀錄以 2017 年福灣莊園於世界巧克力大賽(International Chocolate Award)中奪下亞太區冠軍為起點,不僅爭取到 2018 ICA 亞太區競賽首度來台舉辦,屏東的可可業者更是再度獲獎,進軍國際。
台灣最早的可可試種紀錄可追溯至日治時期,但當時因後端加工技術不成熟,導致產業逐漸沒落,直至民國 90 年代由業者自行引入發酵、加工技術後,台灣可可種植才逐漸重回軌道。屏東種植可可的農民主要栽培「實生苗可可樹」,為了改善田間品種混亂、良莠不齊,並且連帶影響後續加工品質難以掌控等問題,農民於 106 年起因應產業需求,開始進行可可相關試驗研究,建立種苗改良繁殖場以發展可可嫁接技術。
種苗改良繁殖場表示,可可嫁接技術為一項穩定產量的技術,意即以嫁接方式將田間高產可可枝條於低產可可樹幹上,或種植高產可可之嫁接苗,皆可有效改善可可園之產量,並進而穩定可可農收益。
種苗改良繁殖場建立的嫁接方法可適用於可可成株與 2 年生可可苗,嫁接方法(如下方圖示)為將半木質化接穗樹皮一面削除至形成層,另一面斜切 30 - 45 度,砧木於嫁接位置去除上部枝條後,沿形成層縱切樹皮長度至與接穗相等,將接穗插入砧木,並對齊砧木與接穗的形成層後,先以膠帶固定再將接穗以石蠟封膜包覆。
屏東可可業者曾志元參加 2018 國際巧克力大賽,獲得亞太區 1 銀 1 銅之佳績,並獲得國際賽 4 項世界第一。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可可苗嫁接步驟。 圖:農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