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因為美國川普政府決定退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在日本安倍政府主導與11個TPP原始成員合作下,起死回生轉型成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CPTPP),並於去年年底開始正式生效。

CPTPP11個成員國包括日本、墨西哥、新加坡、紐西蘭、加拿大、澳洲、越南、智利、秘魯、汶萊和馬來西亞,目前尚有4國未完成國內批准手續,但由於超過半數批准,所以於去年12月底生效。

沒有美國的CPTPP 對全球經貿體系仍舉足輕重

儘管CPTPP成員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僅占全球經濟近14%,而且退出前的美國號稱就占其他原始TPP成員近六成的GDP,但CPTPP的成型仍然對全球經貿體系具有重要的影響。

首先,當世界貿易組織的運作出現困難之際,CPTPP給予區域多邊貿易合作注入及時的動能。尤其此協議橫跨亞太與美國超過五億人口的廣大潛力市場與新興年輕消費族群,經由去除成員國之間近乎95%的貿易障礙。

尤有甚者,CPTPP章程中還針對中小企業做出相關協助,讓它們能夠在全球貿易網絡展現活力,體現在服務業與小型投資市場上。未來成員國間的工業製品和農產品等關稅將撤除或降低。

面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非法補貼國營企業進行不公平貿易及美中貿易摩擦帶給全球經濟的變數,日本以主導的CPTPP的推動,以擴大參加國以提高自由貿易體的重要性,並發揮對美中牽制的作用。

CPTPP也特別鎖定勞動權利、環境保護、決策透明以及反貪腐等層面來提高標準與紀律,以縮短成員國的社會公平與法治水平。這些標準的一致性,對於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快速上升的新興經濟體的經濟轉型有著積極性的刺激。

川普政府退出TPP固然讓其前任歐巴馬的苦心幾近毀於一旦,也讓其他11個成員懊惱不已,但事過境遷後,反而對CPTPP帶來若干啟發。因為在過去TPP的談判過程中,美國主導性強悍,因為它是歐巴馬「亞太再平衡」(Rebalance to Asia)戰略的重中之重。再加上原始TPP成員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讓美國與其他成員的談判多次處於緊張狀態。為了確保TPP獲得美國國會同意,歐巴馬甚至主導快速促進貿易談判的相關法案,才讓TPP走到最後一哩路。也因為如此,其他11個原始TPP成員多必須「臣服」於美國的壓力。

但沒有美國的CPTPP反而讓成員國處於較對等的地位,也促進了集體決策與集體領導的氛圍,各國之間也較能夠對彼此的敏感開放產業給予尊重與調整。日本安倍雖然是背後重要的催生者,但他也沒有過度干預其他成員國。

其次,過去歐巴馬政府主導的TPP談判時,特別著重在智慧財產權與國營企業開放的規定,讓諸如越南等國家備感壓力。TPP也提出各國必須尊守長達70年智財權的規定,CPTPP則放寬為50年(除了日本之外)。如此一來較能關照到保護創新產業以及窮人獲得醫療保障。

CPTPP已成型 下一個焦點會是…

CPTPP既已成型,下一個焦點就是何時擴大與如何擴大?今年1月19日在日本舉行首度CPTPP部長會議,議程之一就是討論接納新成員的規範與進程。其中哥倫比亞是最有可能的新成員。亞洲部份則有韓國與泰國。前者原本就對原始的TPP表達參與意願,但韓國過去十多年來已經與十多個國家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議,其中包括不少CPTPP成員國,因此態度並不十分積極,如今最大的癥結在於日韓的貿易逆差。泰國則受到即將舉行國會選舉影響,可能必須視選後政治情勢而定。印度與菲律賓也表達初步意願,但也受到今年國內大選因素,尚待進一步政策方向的確認。英國則是另一匹黑馬。

台灣早已表示願意爭取先前第二輪的TPP談判以及現在的CPTPP第二輪談判,但受到去年11月底地方選舉合併公投影響,多數民意反對台灣開放日本核災區農產品進口,導致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一度明示可能殃及日本對台灣爭取加入CPTPP的支持。

唯據了解,台灣民進黨政府持續透過各種不同管道向日方說明立場,盼能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參考先進國家作法來執行。台灣外交部也以美國與歐盟為例,強調美國雖有禁止日本食品進口,但採取「品項」而非「縣」做為單位,歐盟也以檢查證明書做為食品進口與否的依據。看來台灣政府也積極尋求在公投效應之外的替代政策,以確保日本對於台灣爭取加入CPTPP的支持。由此觀之,台灣仍應具有一絲機會,應該尋求國內共識與國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