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健署公布資料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約有12.8%、逾40萬的老年人口有吞嚥困難的狀況,連生活中「吃飯、喝水」等小事也成為病痛的來源。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24)日受訪時表示,台灣每10個65歲以上長者中,就有1位有吞嚥困難的問題,若長輩進餐時,容易發生嗆咳、食物卡在喉嚨、明顯流涎等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前兆,可先透過適當復健改善,經過幾個月後依舊無法好轉時,建議就醫治療。

王亭貴表示,曾有失智、帕金森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舌癌、鼻咽癌、口腔癌等頭頸癌疾病,以及中風、腦瘤、腦外傷等腦傷疾病者,出現吞嚥困難時,應赴醫院做詳細評估。若身體健康,單純因為咀嚼能力退化、肌肉無力等生理現象者,則可以在家做簡單的訓練。

王亭貴指出,一般老年人最常碰到的問題有兩種,一是肌肉力量不足,導致進食時無法將食物完全吞下,老覺得喉嚨有食物殘留,此時應試著將每一口飯分成2至3口,緩慢吞下直到清除口腔內食物時再吃下一口;服用藥物時,若因為肌肉力量不足,導致藥物卡在黏膜上,黏膜就有燒灼的危險,建議應先將藥丸仔磨成粉,混在果泥或蔬菜泥內服用。

另一種常見問題則是因為咽喉上升速度慢,水和湯容易跑到氣管,導致喝東西容易嗆到,此時建議喝水時,先把水含在嘴巴內,讓咽喉有吞嚥的準備,這時候再喝水就不容易嗆到,抑或是以湯匙或吸管喝水,避免仰頭姿勢加快水進入咽喉的速度,同時要注意不能同時給予固體和液體的食物,以免食物進入咽喉的速度不同,出現嗆咳的情形。

王亭貴表示,吞嚥困難較常見的狀況就是吸入性肺炎,若本該跑到食道的食物卻跑到氣管,食物就會在氣管形成很好的細菌培養皿,並在肺部產生肺炎,肺炎就有可能造成呼吸衰竭,嚴重就要插管治療,控制不好就可能導致死亡,因此要特別小心。

王亭貴表示,一般老年人最常碰到食物無法完全吞下,以及喝東西容易嗆到的問題。(圖/記者汪瑋琪攝)

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表示,在咀嚼吞嚥困難的飲食照護上,「吞嚥復健」與「改善進食狀況」最為關鍵。除了控制每餐進食時間小於1小時外,為了改善食物難以吞嚥的狀況,必須注意進食姿勢、食團大小與食物質地,同時保留食物原有風味,進而提升長輩食慾,確保每日能攝取足夠的營養。

為了讓長輩吞得更好、更安全,食物的「均質」、「穩定」最重要。咀嚼吞嚥困難患者因咀嚼能力退化,食物常常殘留於口腔,或進一步落入氣管引發嗆咳。對此王雪珮建議應適當「增加滑順度」、「增加凝聚性」,幫助患者順利、安全進食。部分照護者運用廚房常見的太白粉、番薯粉當作增稠劑勾芡,但王雪珮提醒,太白粉需在食物加熱過程使用,冷卻後容易結塊,反而不利於吞嚥,使用上要特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