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我不要~~~~~」耳邊突然傳來一個小男生的叫喊聲,隨之而來的是更有情緒的威脅語氣「快一點」,轉過頭去看到的畫面是一位媽媽大力拉著孩子行走,接著是一陣更加激烈的爭吵   

我想不論在診療室或是日常生活中,上述的情景並不陌生,父母親急促的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或是看不慣孩子的慢條斯理而主動插手孩子正在做的事,而孩子的反應會因本身氣質有所不同,有些孩子會露出哀怨的眼神,有些則是會情緒暴走。

我們可以想想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有時候因為父母親趕時間或內在有些情緒,無法允許完整事件的發生,使孩子經驗到被打斷的挫折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困惑感,以及失去控制感,而長期累積這些感覺,容易讓孩子養成無法好好享受各種經驗,對於新的嘗試較會產生許多懷疑和猶豫。

我回想起有一次在診療室時:4歲的L與媽媽一同坐在我面前,L興致盎然地看著我所準備的玩具箱,但在伸手碰觸之前看向媽媽一眼,媽媽對L露出微笑,對L而言意味著允許,L便開心的翻動玩具箱裡的玩具,不時的拿起動物放在媽媽身上,或是將車車往我的方向移動,完全投入在遊戲的世界裡。當會談時間結束時,媽媽提醒L準備收玩具了,L把媽媽的提醒當耳邊風繼續玩著玩具。

媽媽因擔心占用到我的時間焦慮的望向我,我觀察了一下L發現他正拿著兩隻動物決鬥,於是用眼神暗示媽媽「沒關係,我們再等等」,而等到這兩隻動物分出勝負時,我再次和L說時間到了,請他準備收拾玩具,L放下手上的動物,慢慢開始將玩具放回玩具箱。

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我沒有使用什麼特別的技巧,而是在這個受控制的環境裡,L經驗到了「開始、過程、結束」,對於L而言是一個完整的事件,所以L可以停下遊戲,配合外在的要求。

這一個簡單的與孩子互動的觀念,可以從嬰兒時期開始,當嬰兒探索世界時,我們盡量放下自己的焦慮、擔心,不要匆忙,要有耐心的回應,將其視為一個有想法,有自己內心世界的個體,讓其可以體會完整的經驗,進而協助孩子情緒、自我的發展。

作者:李妍荻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李妍荻臨床心理師。   圖:李妍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