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會談一段時間的當事人今天一走進晤談室就逕自在小沙發上坐下,滿臉無奈地嘆了一大口氣。 

「又和另一半起衝突了?」,我猜測。

「是啊。」,他的語氣裡帶著更多委屈。

這是一位20多歲的男性當事人,和伴侶的爭吵常常來自對方覺得他「不體貼」、「不浪漫」,也「不懂得聽別人說話」。

他接著說:「我有聽他說話,他說了問題,我也幫他想了解決辦法啊,那能做的都做了,到底是想要我做什麼?真的很麻煩耶!」

聽不同當事人在晤談室裡討論自己跟另一半的衝突已有好幾個年頭,內容雖然包羅萬象,但絕大多數都是旁人會覺得「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而這些事件最後都會導向其中一方「沒在聽」、「聽不懂」、「不在意」,最後逐步邁向「不愛我」的歷程。

事情=客觀事件+主觀情感

我們常常會說溝通事情,「事情」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成份:一個是表面、客觀的事件,另一個則是潛在、主觀的情緒。舉例而言,我遇過有朋友和另一半說便利商店飲料多買一罐有打折,另一半答應後買回家喝了飲料兩人卻陷入爭吵,買飲料的那方充滿困惑地認為:「我是經過你同意才買的,喝了有什麼問題?」,另一方則說:「你沒有想過要分我一罐嗎?」,買飲料的那個人就回應:「你想喝可以叫我多買一罐啊!」;這段爭執一開始我聽得滿頭霧水,澄清下才發現買的那方內心的獨白是:「這是我最喜歡的飲料,居然你已經答應我買了,那飲料就是我的,為什麼那麼不貼心地不准我喝?」,他的伴侶則心想:「我是答應多買一罐,但我也很想和你坐下來一起放鬆、喝飲料,你為什麼都不願意關心我?」,就這樣,雙方圍繞在事上面僵持不下,忽略了藏在底下的情緒和內在需求。

事實上,我們有很多時候都太急著想「排除障礙」,進入了問題解決模式;但在給予建議之前,對方想要的卻往往是我們先停下來,「看到」他的痛苦,陪伴他一段時間,等傷口比較不痛時再討論怎麼辦(甚至有絕大多數的時間,另一半是自己有問題解決能力的),於是在我們直接給予建議,然後說:「這樣就好啦!」的時候,問題解決但也留下了縈繞不去的悵然感。

勇於在愛情中「停」、「看/聽」、「說」

或許我們都太害怕負面情緒帶來的不確定感,所以讓自己在關係中變成感應不到情緒的機器人,但有時先處理客觀情緒,事情已經解決了八成;我們可以試著在關係中這樣做— 

:不要急,讓自己緩下來,先不要對眼前的狀況做過多的解讀,除了讓自己心情平穩外,也靜下來陪伴著另一半,跟他站在一起。

看/聽:第一個層次,讓自己看出、聽出另一半在對話當下的情緒;第二個層次,如果可以,試著進一步辨識話語之外,另一半的需求(像是:希望有人聽他發洩、希望被肯定等)。

:試著讓自己透過口語(如:安慰、站在同一邊抱怨)、非口語(如:拍肩、擁抱)的方式回應另一半的需求。

另一方面,有時候內在的需求並不會那麼明確,我們在關係中可以將藏在事件背後的情緒潛台詞表達出來,與另一半做核對;若另一半沒有成功接住時,也要記得我們才是自己情緒的主人,要適時看到對方的嘗試並給予回饋。

 

作者: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趙奕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