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以核養綠公投案通過後,面對民間重啟核能的呼聲,雖然賴清德院長喊話「以空汙為標準,核能是最好的能源」,被外界視為態度轉變;但日前經濟部發了一則核能無法穩定供電的圖文說帖,似乎政府對核電仍抱持負面看法。

而新北市長朱立倫昨日在個人臉書發文,為核一乾儲場卡關的爭議和台電與中央槓上。核電,始終是台灣社會難解的習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外國的先例或有值得台灣學習之處。比如說,在荷蘭博爾瑟勒市(Borssele),就將核廢低放儲存場改裝成藝廊,讓核廢料和名畫共處一室。

國際原子能總署於上月舉行了一場國際會議,來自歐洲各國的市長、民意代表以及核電廠管理方,齊聚一堂討論放射性核廢管理。荷蘭博爾瑟勒市市長格爾賓(Gerben Dijksterhuis)分享自己的經驗,他表示核能議題絕對不是學術圈內的封閉討論,而是和一般民眾息息相關的公開事務。核電廠就是會產生放射性廢棄物,與其迴避、不如正面去處理。博爾瑟勒市的做法是將以水泥安定固化後的低放核廢料,和珍貴的藝術文物陳列在一起,民眾參觀文物的時候,同時可以了解低放核廢並不可怕。

國際原子能總署副總幹事米哈伊爾(Mikhail Chudakov)表示,良好的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光有科學技術和相關知識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和地方上的民眾互動,建立當地居民的信任感。每個社會的民情不同,面對核電的態度也大不相同,所以在某處成功的經驗,不一定能夠順利複製到各地。加拿大安大略電力公司核能發電部經理佛瑞德(Fred Kuntz)則說,所謂的核廢料解決方案,關鍵就在於建立信任。唯有更多的對話與說明,才能建立公眾對核廢料管理的認知。

不同價值觀的人們彼此溝通與對話,而不是佔據立場互相攻訐。或許這是台灣社會在後以核養綠公投時代,最需要好好思考的一點。

延伸閱讀:

核電喪鐘/特稿/核不核?是真相?還是價值選擇?

核能不是台灣發電主力!44%的人都搞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