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結果往往就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這也是合理的,因為人們對「家」有許多期待,自然把很多「想像」投射或是加注在候選人身上,候選人彷彿是我們的英雄,這想像的「可能」或「破滅」就牽動我們的情緒。

不過選舉有真實後果,應該少些想像多些務實。臺灣民主發展至今,中央跟地方都經歷了政黨輪替,說明了在民主制度中「政黨要對人民忠誠,並非人民要效忠政黨」。然而就像我們賦予官員權利時就要求他們負責ㄧ樣,人民也應為投票權利負起責任。

理想上,選舉應是選出最有能力的,實際上有些人投票是選立場,也有些人是選「教訓」。當人為了立場而投票,政治就繼續問立場不問事非,為了教訓另一個政黨就換來了下一次的失望。某種程度,在這氛圍下社會很難跳脫兩黨政治,所以兩黨只要學會耐心不需改進。

回顧德國歷史,納粹崛起就是在國際壓迫德國與德國經濟跌至谷底,人民充滿了不滿,投過幾次選舉給了希特勒不受限的政治舞台。意識到自己選票造成的傷害,德國透過不斷反省來警惕自己,並在難民潮展現了人道精神。留意每次選舉時,我們投票在選什麼,積少成多,選票集中就有影響力。

選票雖然重要,單一次的選舉結果不是世界末日,不用入戲太深,只要人民深知誰作主,在高山海島出生的我們,穿山越嶺與乘風破浪是我們的性格,任何困難中只要堅持理想,我們都能找到出路。就算屬意的人當選了,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源仍會存在。

選舉過了,假如我們不小心入戲太深,不妨跟三、五好友相聚,在互相慶祝或訴苦時,也互相提醒日子還是要過,而且我們應該要跟政治人物或政黨區分,直白的說,政治人物獲取任何個人利益時都不會跟我們分紅。

我們屬意的人或許當選或落選,回到現實來看,輸贏的都不是我們,我們還是要回到日常生活。少了對政治的想像,務實得回到生活扛起我們的責任,我們身邊的人需要我們,我們才是我們生活裡真正的英雄。

作者 : 張巍鐘 臨床心理師 / 宜蘭雅信診所

陳其邁與韓國瑜票數拉鋸,陳其邁支持者專注的盯著開票情況。   圖:張良一/攝

張巍鐘 臨床心理師   圖 : 張巍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