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知名作家馬丁訪台後發表專文指出,台灣公民社會高度發展,民眾對中國打壓表現出冷靜和自信,民主成就堪稱亞洲典範。

出身東德的馬丁(Marko Martin)曾出版多本小說,時事評論散見德語國家各大報。

馬丁日前走訪台灣後,在9月號的「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e Politk)期刊發表了一篇名為「孤寂民主行」的專文。這本由智庫德國外交政策協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uer Auswaertige Politik)發行的期刊,在德國政界相當有影響力。

馬丁在文中表示,台灣的全民健保被歐美各國視為模範,解嚴30年後的今天,台灣的非政府組織也到鄰近國家輸出民主經驗。不過,台灣良好的形象卻被中國視為眼中釘,中國不僅在外交上孤立台灣,也施壓漢莎航空(Lufthansa)等西方航空公司,將網站上的台灣稱謂改成中國的一省,台灣在國際上從來沒有這麼被孤立過。

馬丁實地走訪台灣後發現,早在1980年代,公民社會就開始萌芽,從同性婚姻的辯論也可發現,公民社會如今已高度發達。此外,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和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成立,也顯示台灣政府正積極推動轉型正義。

儘管如此,馬丁抱怨,包括德國在內,西方主要國家的政府和企業寧願向強大的中國低頭,也不願支持台灣這個民主的島國,學術界對從威權走向民主的台灣經驗也沒興趣。漢學家夸夸其談的所謂中國固有價值,甚至被中國領導人拿來作藉口,拒絕外來的民主體制。

馬丁強調,台灣的存在正顯示,中華文化與自由主義有可能兼容並蓄,只是台灣為了成功轉型也付出了被孤立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