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進職場近一年的佳佳,初入治療室時顯得無精打采,在心理師的詢問下,佳佳表示自己在工作上認真盡責,經常自願加班,主管及同事亦願意交付給她重要任務,但不知道為什麼?明明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卻感到越來越提不起勁,也越來越沒有成就感。

 「工作倦怠」一詞最早由美國精神科醫師Freudenberger(1974)所提出,指的是人們在過多的工作壓力下,經驗到一種身體、精神和情緒的疲勞狀態,其症狀主要包含以下三項:

1.情緒耗竭:為工作倦怠的主要表現,指的是個人知覺到自身情緒資源耗盡,以致於在心理層面上難以尋求資源而產生的疲勞、挫折、焦慮、緊張、憂鬱等負面情緒。

2.去人性化:職場中,個人傾向以忽視對方感受的互動模式相處,例如:用冷淡無情或譏笑、諷刺態度去對待週遭同事、客戶或組織。

3.失去個人成就感:個人在工作與人際互動中感到成就與能力的降低,時常覺得工作上沒有進展、方向或未來,甚至是失去工作動機,有時會覺得自己就像處在一艘快沉沒的船上。

令人遺憾的是,當人們出現工作倦怠時,外界經常將其視之為抗壓性低的結果或是一種用來推託工作的藉口,往往使得倦怠者選擇對自己的感受視而不見,但實則不然,研究結果發現具高工作狂傾向者與情緒耗竭之間具顯著正向關聯性,也就是說,其實是在工作中越投入大量時間、對工作有高度的承諾,也越沉浸於工作中而無法自拔者,其實是越容易過度耗損自身的內在與情緒資源,進而產生工作倦怠的。

當工作倦怠時,該怎麼做呢?以下三個小步驟可以提供你一些方向:

1.評估每日排程表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基本需求觀點指出人們有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及自我實現需求。列出自己的日程表,計算一天之中,你花了多少時間在滿足自己的各項需求?哪一個需求花費最多的時間?而哪一個需求又是經常被忽略的?

2.調整各需求的比例

當覺察到自己無意中在需求分配上失去平衡時,例:自我實現需求(工作)佔了一天中的12小時,但情感需求(人際交流)卻不滿1小時,我們可以試著對自我實現需求設界線,例如:縮短並固定自己的工作時間,讓自己有充裕時間滿足其他的需求。

3.認真重視休閒這件事並探索自身興趣

閉上眼認真告訴自己值得好好地休息,思考做什麼能使自己放鬆下來,找到工作之外,自己能夠投注熱情的事,然後安排時間做這些事。

對長期從工作中獲取成就感或安心感的人來講,一開始,即使只是找尋放鬆方法、培養興趣,都十分困難,好像我們已經對工作「上癮」了!但不要緊的,學習改變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即可達成,從每天五分鐘照顧自己某個未被滿足的需求開始,有機會再逐步增加,有一天,你會發現從多方面獲得自我滿足是多麼舒服自在的一件事!

作者 : 李婕寧臨床心理師/國泰醫院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李婕寧臨床心理師。   圖:李婕寧臨床心理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