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小如從上小學開始,不明原因開始尿床、說夢話、發脾氣,就連睡夢中也在跟別人吵架,媽媽帶小如做過許多檢查,都沒有效果。

媽媽一看到我就說「小如平時雖然貼心,但也是一個情緒起伏大且不聽話的孩子…..」我一面聽著媽媽的訴說,一面看著媽媽跟小如的相處。

當小如不經同意玩起診間玩具時,媽媽起初當作沒看到;但過一會則要求小如放下,當小如不聽話時,媽媽的音量開始加大且不斷要求;小如依然不聽話,直到媽媽說,再不中斷,我就請警察把你關起來,小如的眼神轉為緊張並急著說「我不要被關」。我詢問媽媽平常除了用這招外,還會用什麼方式處理小如的情緒,媽媽說最近因為看了許多打娃娃來教孩子或寵物的有趣影片,他告訴小如「我會去買一個你最喜歡的布偶,當你吵鬧時,我就對布偶劃一刀,因為你生氣的臉跟針扎的布偶一樣醜」,當媽媽使用這樣的方法時,小如吵鬧的時間確實變少了,但是……..。

這樣類似嚇阻的教養方式在台灣並不少見,但並不是所有孩子的心理強度都可以接受這樣的教養方式。先天情緒較為敏銳的孩子,有可能會出現作惡夢、過度緊張、驚恐、咬指甲、拔頭髮或失禁的情緒行為;當這些情緒沒有被好好處理時,則有可能會轉化成其他生理或心理問題。

那我們該如何好好講呢?

從前面的故事來看:

第一,媽媽對於小如玩玩具的標準不一,有時候可以玩診間的玩具,有時候則不行。可見,行為教養的標準具體、清楚且一致非常重要。

第二,媽媽的教養方式只有兩種,要求與嚇阻。如果這時候可以多用一些正向教養技巧,或許會更好。

常見的正向教養技巧如下:

1.先跟孩子訂下規則,當孩子達到時「立刻」給予獎賞或點數。

2.獎賞的類型越多越好,例如:吃個小點心、去公園玩、獲得榮譽獎章、當場讚美、在其他家人面前再度稱讚….等。

3.規則不論在哪個地方或是哪個大人都應該一致,比方說到診間不能隨意碰其他人的東西,在學校也應是如此。

4.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規則要訂的是孩子能達成的標準。許多父母會拿考試成績來當作標準,但試想,考試的難易程度不會是孩子可以決定的。最好是具體孩子的好行為當作標準,例如:自行完成作業、自行整理書包、外出時緊跟在父母旁邊、不輕易觸碰外面的物品等等。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很大,當累了一天時,回到家看到小霸王作亂,也許會很容易引發怒火,但我們可以先想想,怒火有用嗎?這樣的效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許會更深遠。換個方式對付小霸王,也許你會發現,孩子的學習力超乎我們的想像。

作者:廖柔涵/身心科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廖柔涵,身心科臨床心理師。   圖:廖柔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