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門診來了一個叫做大目仔的上班族個案,這幾個月他換了份新工作,每當他踏進辦公室,看著桌上的待辦事項和正在開機的電腦螢幕時,他就有一種煩悶的感覺從心頭湧上來。
仔細和大目仔討論他的工作,其實公司人並不少,而且客觀來說,工作環境和待遇也不差,但這是一份獨立作業的工作,遇到困難時不太能求助其他部門的同事,又加上他負責的部分牽涉到其他部門的聯結,每當案量一多時,他就有種「整個世界剩下我一個人」的孤獨感。
「不是常有人把週一稱作Blue Monday?對我來說根本是Blue Everyday…」,大目仔無力地說。
在繁忙的上班步調下,這樣的孤獨感其實不只有大目仔一個人有,很多時候即使身邊滿是同事,也多因自顧不暇而難有彼此支持、宣洩的時間,在這樣的情境下,打造一個替代性的放鬆空間是很有幫助的。
療癒小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因應而生,大致可區分為以下幾種類別:
一、植物盆栽-從綠色生命中長出療癒力
多肉植物(如仙人掌)除了一般熟知的防輻射功能外,從色彩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綠色予人放鬆、修復和平和的感受。近年針對園藝治療的研究也提出在照顧植物的歷程本身有療癒效果;即使純觀賞的景觀療癒,在有綠色植物的工作環境,人們亦可透過良性刺激感官系統,達到心情愉悅、提升工作效率的效果。
二、具意義性的個人物品-正向情緒記憶應援團
紐約大學心理系的Lila Davachi教授曾說過:「我們如何記住事情不僅是決定於我們的經歷,也受到我們內部狀態的影響;這些內部狀態可以持續並影響我們未來的經驗。」,當我們經歷一個正向情緒(像是興奮、輕鬆)的經驗時,負責腦內情緒的杏仁核和掌管記憶和海馬迴會經由一系列的交互作用將經歷轉存成情緒記憶;因此像是相片、旅遊的紀念品,甚至自己喜歡的、手作的物品都可以觸發與之相關的正向情緒記憶。
三、公仔/玩偶-象徵角色守護家園
許多人認為蒐集公仔和玩偶只是圖它們外型可愛,但其實許多玩具物件都有其象徵意義,這樣的意象常來自於文化的形塑(如:超人、蝙蝠俠的勇者形象;對貓咪的慵懶想像等),角色亦會隨時代演進逐步生成新的意義(如:過往彩虹象徵著對嶄新未來的憧憬,近代六色彩虹則有多元性別平等的意涵);人們便可透過玩具象徵的意義中獲得陪伴與支持。
四、勵志小標-正向思考的能量灌注
21世紀,心理學颳起了一陣正向心理學的風潮,學者開始提出正向思考、情緒及生命的正向意義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創意勵志標語、近年熱銷的文字紙膠帶,或是寫上自我鼓勵話語的桌上便利貼,都是這類勵志療癒小物的範例;但需留意區辨正向思考跟過度激勵間的差異,避免掉入「不斷追求最好,反而造成理想我與現實我差距過大的自我貶抑」,建議追求「足夠好」而非「最好」。
五、紓壓玩具-虛擬破壞的壓力釋放
除了正能量的灌注外,釋放負向情緒也是情緒因應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早期包裝用的泡泡紙,到現在文具店常見的紓壓球、尖叫雞,各式紓壓玩具透過破壞的歷程讓人達到情緒宣洩的效果,在憤怒、挫敗情緒的紓解上尤其有效。
六、零食小吃-餵養心中對幸福的渴望
所謂「民以食為天」,上班如此耗能,熱量的補充是許多上班族日常所需,進食的過程亦讓腦中提取了對幸福感的想像;此外,在新生兒階段,吸奶(進食)與安全、平和的感受息息相關,隨著年齡增長,即使到了出社會的階段我們仍會在感到焦躁時,希望口中有些食物可咀嚼以獲得安全感。因此許多上班族皆會在私人區域闢出一小塊零食區,但需留意少量的進食雖可增進專注力,但過度依賴口欲滿足紓解壓力,亦容易造成身體健康的負擔與體態變化導致的自我責怪。
療癒感可以來自各種知覺管道,像是可舒緩情緒的精油、具熟悉香味的物品(如薰香、護手乳等),及柔軟或絨毛質料予人安全感受的抱枕都是常見用於工作環境的療癒小物。
適度在辦公區布置療癒小物,可讓忙碌、高壓環境下耗竭的人們稍微獲得撫慰和補充持續向前的力量,但仍提醒工作壓力已明顯造成情緒及睡眠困擾的上班族,需適時尋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士的諮詢。
作者 :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紓壓玩具 圖 :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提供
公仔/玩偶 圖 :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提供
具意義性的個人物品 圖 :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提供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 圖 : 趙奕霽臨床心理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