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九合一選戰進入倒數不到100天,六都選情更是打得熾熱,究竟台灣六個直轄市首長會落入藍、綠、白哪派之手?甚或讓脫黨參選的積極競爭者勝出?11月24日的選舉結果還沒出爐,誰也不敢斷言,新頭殼為讀者專訪了六都選戰的主要競逐者,讓讀者或能就此一窺端倪。

國民黨桃園市長參選人陳學聖認為,桃園的交通在捷運還沒完成之前,第一個要先調整公車路網。他指出,桃園公車路網長期以來都讓業者習慣性地去經營他們認為賺錢的路線,但對整個公共路網的調整,業者並沒有去做準備,導致部份地點交通不變,民眾得花很多時間在轉乘上,就表示很多公車路網是需要調整的。 

「在還沒有捷運到來之前,你要開始讓大家習慣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陳學聖以台北市為例指出,當年台北就是這樣開始的,從每一家公車經營各家路線,後來成立聯營公車,開始規劃統一票價、統一處理路網,所以台北才有今天。 

公車路網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準備? 陳學聖說,為了配合捷運時代的到來。「捷運到來不表示公車就沒落,而是變成輔助性的轉乘,讓大家坐捷運為主幹線,但搭公車為轉運,做輔助支線。」台北過去三十年就是這樣讓大家慢慢習慣大眾運輸工具,桃園現在開始要蓋捷運,就要開始調整,就從公車路網開始。 

另外在機場捷運部份,陳學聖說,機捷票價應該比照雙北捷運費率,至於差額則由政府補貼。他表示,政府要鼓勵大家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它不僅解決了空氣污染的問題,也解決道路的瓶頸,因為不可能一直去開馬路,來符合機車汽車的需求,一定要靠大眾運輸工具來取代。就像台北市當時一口氣蓋六條捷運,同時施工進入交通黑暗期,但後來路網慢慢一直擴張,大家開始習慣搭公車,而桃園正要進入這個時代。 

有人也許質疑補貼經費不小,但陳學聖認為,應該去思考空污所造成的成本、道路擁擠的成本,還有不斷開闢馬路、徵收土地的成本,中央可以給予政策性的補助,再加上地方政府出一點錢,由政府補貼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反而是最直接有效的,就不需要再盲目地去興建道路,「改變大家搭乘習慣,一定做得到的,因為台北已經驗證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