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小花畢業後到企業從事秘書的工作,每天總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好不容易完成預定的工作,又會有新的交辦事項,有時候還會突然接到電話,有緊急狀況需要立即處理,每晚睡前都會反覆地想著:「明天又要上班了,但我好不想去工作」,

工作一年多來,她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好像只是為了錢,所以不得不去,但如果不做這份工作,下一份工作真的有比較好嗎?

在我們身邊時常會遇到像小花一樣的案例,他們總是會說:「我好想離職,但又好怕找不到理想或更好的工作,甚至害怕離職後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所以只好繼續忍耐」,這種想離職卻又無法下定決心的心態,是因為內在的害怕,擔心不會有更好的結果,所以寧可維持現狀。

擔憂的五種原因:

Seth J. Gillihan博士提出人類會有擔憂的內在想法,可能有五種原因:

(1)避免壞的結果讓我們太震驚,所以先去想像最糟糕的情境。

(2)擔憂可以做適度的準備,避免壞事發生。

(3)因為太在乎,才會擔心。

(4)擔憂讓生活更有動機。

(5)擔憂可以幫助解決問題。

因此會擔心離職後的情況更糟,是為了避免未來不理想的工作結果讓人無法接受,也避免自己衝動做出錯誤的決定,抑或是我們太在乎工作的成就和表現,而過度放大離職的嚴重性;此外,擔憂也可以幫助我們更積極地去思考離職與否的問題。

丟辭呈前必想的五問題:

當我們遲遲無法離開這份工作時,可能不只是擔憂的心態作祟,也可能是這份工作仍然存有留下來的意義、目的和不捨的情緒。若你現在有離職的想法,請先好好想過以下五個問題,再做決定。

一、當初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這份工作? 回想一開始選擇到這家公司上班的初衷是什麼?而這些理想或當初對工作的期待,在這份工作中有沒有被實現?

二、現在的你,還可以從工作中獲得什麼? 當我們多思考這份工作對個人的意義和工作目的時,我們比較能清楚了解自己是否適合繼續勝任這份工作。

三、換工作後,這些對工作的不滿和抱怨真的會消失嗎?還是只是更痛苦的開始?有時候想離職,不見得是工作本身真的不好,而是面對問題時的逃避心態,這種逃避心態,會讓人以為:唯有離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但若抱持著這樣的心態離開工作,可能在下一份工作中,仍然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四、離職後,你要去哪裡、做什麼?當你規劃好你的下一步時,可以減少心中的猶豫和焦慮的情緒。

五、你是否已經做好離職的心理準備?所謂的心理準備,就是你相信離職的選擇,對你而言是最好的,不論接下來可能面臨親友的反對、收入變少、下一份工作更不理想等等的問題,你都能堅持現在的決定。

「決定是否離職」就如同「感情上分手或交往的選擇」,沒有哪一個選擇是絕對正確或錯誤的;若你已經認真思考過以上的五個問題,接下來只要勇敢做出選擇,你便能擁有更適合自己的職涯方向。

作者簡介:

劉又綺 臨床心理師

現任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

劉又綺 臨床心理師   圖 : 劉又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