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近來相當備受關注,其中「去蔣化」更是各界相當關心的議題;7月19日,行政院促轉會行文教育部,請教育部協助清查轄管機關和公私立學校兩蔣紀念物,此事遭前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毛嘉慶於7月31日在臉書揭露,發文更附上公文照片,並酸促轉會應正名「去蔣會」;對此,促轉會委員楊翠今(3)日在臉書上以「深入骨髄的威權象徵」一篇長文回應,強調清除威權象徵與去蔣化,意義在「清除威權遺緒」、「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

楊翠表示,對於「威權象徵」的處理,是項高難度但必須面對的課題。楊翠引述「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5條第1項規定,「為確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否定威權統治之合法性及記取侵害人權事件之歷史教訓,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之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之」,因此促轉會行文中央各部會及全國縣市政府,請求協助清查公共場所的「威權象徵」,包含兩蔣遺像紀念物及以兩蔣命名的公共場所和建築。

楊翠強調,因中央各部會及全國22個縣市幅員遼闊,促轉會無經費委託辦理調查,「因此選擇以公文方式,請求政府機關協助」,「給教育部的公文,被拍照洩露給某個國民黨黨工,他大做文章,若干媒體跟著起鬨,說是『機密文件』曝光、行文時間與潑漆時間的關聯性、清查是要做為政治鬥爭的道具、只會要死人負責、促轉會成為『去蔣會』、介入校園等等。事實上,這些所有質疑都不成立」。楊翠澄清,該公文並無標註密等,屬一般公文,並非「機密文件」,行文動作正大光明,一無不可告人之處,二並非只行文教育部,且公文草擬更在6月中旬就開始,經過將近一個月討論後才發出,與潑漆毫無關聯。

楊翠也嚴正澄清,促轉會按立法院所通過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行使職權,絕不會為政治鬥爭而作為,「但也不會因為畏懼任何『泛政治化』的批判而不敢作為」。她也表示,「台灣無所不在的以『兩蔣』為核心的『威權象徵』,正證明兩蔣絕非『死人』,而是仍然不斷滋生繁衍的『威權遺緒』。因此,我必須嚴正指出,『清除威權象徵』與『去蔣化』,其意義既不在『清算』,亦絕非『鬥爭』,而是在『清除威權遺緒』、『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這不僅是『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開宗明義的核心精神,更應該是台灣社會共享的核心價值。」

楊翠表示自己也反省,發現「向社會說明我們的工作策略與工作目標,也是促轉會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提出決策建議向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發函的是她,「做為這項任務的發起人與負責人,我有義務向社會說明。因此,本文我將以『個人的身份』,說明這個決定的原因與意義」。

楊翠引述歷史數據,解釋「為何是兩蔣」,並進一步表示期許這次「威權象徵」的清查能具有三重意涵:「其一,建構台灣『威權象徵』的分布地圖;其二,證明『兩蔣』做為白色恐怖時期加害體制的指揮者,其『神聖化』形象延伸至今,是台灣民主自由思想無法真正落實的主因;其三,探析『威權象徵』所延伸的意識型態,如何深入台灣人民的家園空間與日常生活」。楊翠嘆,威權統治者在死後逾30年仍化身「威權象徵」,遍佈台灣各處,更遺憾的是要清理「威權象徵」,竟如此艱難,還有這麼多人來捍衛他們,甚至不惜出言恐嚇,「『如果敢動中正紀念堂一磚一瓦,就讓你死無葬身之地』,這才是真正最深入骨髓的『威權象徵』啊。」

她感嘆,借調促轉會以來,在臉書發言總是戒慎恐懼,憂心失言可能對促轉工作的推動造成負面影響,但兩個月下來,她深覺自己「被戒嚴了,自我剝奪了言論自由,我不是我了」。因此,她反省到,轉型正義並非工作義務,而是責任,一次運動,要以運動的心態來工作。

文末,楊翠重申必須嚴正說明,這篇文字純粹屬個人進入促轉會兩個月的自省之文。「我必須擺脫精神上的戒嚴,才能持續工作下去,而不致自我分裂。我必須為所當為,言所當言。哪一天當我無論是因為內部因素或外部因素而被迫關掉聲音之時,就是我離開之日」。

 

 

楊翠嚴正澄清,促轉會按立法院所通過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行使職權,絕不會為政治鬥爭而作為,「但也不會因為畏懼任何『泛政治化』的批判而不敢作為」。   圖:謝莉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