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台》製作推出一系列以轉型正義為主軸的節目--「開放歷史」;透過歷史學者、政治工作者、文史工作者等,以口述的方式,講述威權、白色恐怖時代的感人故事,紀錄台灣人為民主自由奮鬥的經驗與歷史。《新頭殼》取得央廣授權轉載,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過去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

根據警備總部於1967年所編印的「查禁歌曲」資料中指出,當時所發布的十大查禁原因,包括:意識左傾,為匪宣傳、抄襲共匪宣傳作品之曲譜、詞句頹喪,影響民心士氣、內容荒謬怪誕,危害青年身心、意境諱淫,妨害善良風俗、曲詞狂蕩,危害社教、鼓勵狠暴仇鬥,影響地方治安、反映時代錯誤,使人滋生誤會、文詞粗鄙,輕佻嬉罵和幽怨哀傷,有失正常。

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規律背後,卻是標準模糊的裁決方式,劉家昌就曾回憶,連他所創作的「梅花」亦曾因為被新聞局認為太過軟弱而下令禁唱,後來是因為蔣經國的公開推薦,才使得這首歌曲敗部復活。

1970年代伊始,「愛國歌曲」的創作量與流行度都過人許多的詞曲作者是劉家昌,於1975年所上映的「梅花」是他所導演的愛國電影,當年還獲得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在立法院推薦國民前往觀看,同名主題曲也隨之風行全國,此後他又一手兼攬詞曲,寫下了「中華民國頌」、「國家」、「大中華」等相當風行的作品。劉家昌在尚未開始譜寫此類歌曲之前,是以創作華語流行歌曲而聞名,如尤雅的「往事只能回味」、「梅蘭梅蘭我愛你」(林煌坤詞)、歐陽菲菲的「嚮往」(劉家昌詞)、劉文正的「諾言」(孫儀詞)、甄妮的「誓言」(劉家昌詞)都是出自他的手筆,此外,他也寫了許多瓊瑤電影的主題曲,如「月滿西樓」(瓊瑤詞)、「庭院深深」(瓊瑤詞)、「秋詩篇篇」(劉家昌詞)等。

劉家昌所創作的「愛國歌曲」在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中美建交的時代氛圍裡,以優美宏揚的曲風激勵人心團結,用光明開朗的旋律協助了蔣家反攻神話逐步破滅後民心的重新凝聚,在同時代「愛國歌曲」的典型還有「龍的傳人」,亦可謂是「中國民族主義」膨脹下的產物之一,創作此曲的侯德健當時只是政治大學的學生,他曾追述發表此曲的背景,是1978年12月16日美國總統卡特宣佈中美建交的當天,創作此曲的主要原因則是,為了鼓舞「中國人再也不要依賴外國人了,應該自立自強,擦亮雙眼,做龍的傳人。」當時這首歌也同樣傳唱全國。

侯德健的詞曲作品,還有一首輕快有趣的<抓泥鰍>,主唱者包美聖是1977年第一屆金韻獎的優勝者,只是原本<抓泥鰍>在新聞局審查的過程中,竟然是被禁止公開演唱的,原因是歌詞裡面寫了一句「小毛的哥哥帶著他抓泥鰍」,「小毛」這個名字就這樣讓新聞局的官員產生了莫名恐慌的聯想。為了公開宣傳,「抓泥鰍」的「小毛」就這樣被改成了「小牛」,而寫下這首詞曲的侯德健也在這種反覆審查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創作的不自由,在寫下另一首知名歌曲<酒矸通賣無>的不久之後,他就真的前往中國,尋覓自己心中真正的<龍的傳人>,當然,侯德健的大部分詞曲作品,也就從此禁播、禁唱了,一直到1989年3月24日,華視新聞部原本安排當日的晚間新聞,以及當週歌唱節目「歡樂周末派」節目中,播出「我愛」、「三十以後」、「一樣的迷惑」共3支歌唱錄影帶MV,但是,送審結果仍遭新聞局退回,可見禁歌的陰影到了解嚴之後,仍然時常籠罩在台灣的演藝圈。

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