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今(22)日刊出一篇題為<人民日報辣評:媒體切勿“扣帽子”」>的評論員文章,從不久前所謂「皮草女」大鬧公交車風波,談到一些網絡平臺和媒體,動輒無限延伸到給某種個體行為貼上莫需有的標籤,像是「東北人」、「河南人」等等都是。該報呼籲,別為了點擊率、收視率瞎「扣帽子」製造話題,是媒體在今天必須恪守的基本職業道德。

署名劉陽的評論員首先提到,前不久,一則題為<皮草女因多花兩塊錢鬧停公交「碰瓷」民警>的視頻出現在各大新聞網站。視頻中,一輛福建泉州的公交車上,一名身穿粉紅皮草上衣的女乘客因車費問題當場大鬧。

不少網友對該乘客的不文明行為進行了批評,但留言中也夾雜著一些令人尷尬的內容,比如:「別以為穿得起皮草就多了不起!」、「穿皮草的素質還不如東北人!」

文章質疑,曾幾何時,關於「東北人」的各種段子不僅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也為不少網絡媒體所熱衷。在這些段子裡,「東北人」的形象被惡搞得誇張、負面和可笑。一時間,「東北人」彷彿成了任人信手拈來的笑料。

作者稱,有心人一定記得,其實早在「東北人」之前,「河南人」就淪為上一波被嘲諷的對象。幾年前,人們提起「河南人」,似乎就代表著不忠厚、不老實,不少網絡媒體也出現過許多類似的段子和文章。以偏概全的偏激和成見,給「河南人」、「東北人」貼上了莫須有的標籤。

文章認為,如果說「河南人」、「東北人」反映出的還只是長期存在的地域歧視問題,那麼近期以來,一些網絡平臺和媒體上頻頻出現的、給某種個體行為扣上群體「帽子」的事件,則越來越多。

作者指出,比如在這則題為「皮草女」的視頻中,網絡媒體之所以強調「皮草」二字,想必是為了強調這位女乘客的財富背景,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穿「皮草」是有錢人的象徵。於是,不少網友果真掉進了網絡媒體設置的文字陷阱,對不文明行為的批評轉而變為對「皮草加身」的攻擊。在這種被扭曲的邏輯下,「皮草女」代表有錢人,「皮草女」不文明意味著有錢人素質低,對個體行為的批判演變成對某一類人、某個群體的非理性指責。

文中強調,媒體是社會情緒的放大器,尤其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交織,輿論環境複雜,媒體上出現的一字一句一個畫面,都可能將公眾情緒和社會心態引向未知的深淵,帶來嚴重的後果。網絡空間引發的矛盾,可能直接導致線下真實社會的不安定。客觀報道、真實呈現,是媒體自誕生以來就負有的使命,在網絡空前發達的今天,客觀真實尤為重要。

就拿網絡上流傳甚廣的「鄙視鏈」來說,作者表示,一些人盲目地「鄙視」某個地域的人、某個行業的從業者、具有某種特徵的群體,殊不知這種「鄙視」本身才是最無知、最情緒化的。媒體不但不應當在遣詞造句中放大「鄙視」效應、激化社會矛盾,反而應該通過正面引導,幫助人們的認知和情感歸於理性。文末呼籲,別為了點擊率、收視率瞎「扣帽子」製造話題,是媒體在今天必須恪守的基本職業道德。

管仁健觀點》春晚《回家》後 更不願當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