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相關工程近來紛紛遭遇困難。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同時讓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產生疑慮。
中國政府於2013年雄心勃勃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然而實際上路後卻遭遇不少問題。在巴基斯坦、坦尚尼亞、匈牙利等國,「一帶一路」相關工程紛紛遭遇取消、重新談判、擱置等命運。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各國當局抱怨「一帶一路」工程成本太高,由中國企業包攬後各國獲利太低,還得償還向中國借貸的款項。中國的主導性太強,也導致許多政治上的反彈。
稱中國為「鋼鐵兄弟之邦」(Iron Brother)的巴基斯坦,在去年11月拒絕中國以140億美元興建迪阿默巴沙水壩(the Diamer-Bhasha Dam),認為此舉不利於巴國的國家利益。經濟學人合作網路(The Economist Corporate Network)分析師康仕學(Robert Koepp)指出,連與中國關係深厚的巴基斯坦都站出來說不要與中國合作,顯見此事並非如中國所言的「雙贏」之舉。
尼泊爾當局也於去年11月取消中國企業興建造價250億美元的布達甘達基水力發電計畫(the Budhi Gandaki Hydro Electric Project),原因是這項合約違反招標規則。
中國與匈牙利興建高鐵連結塞爾維亞的工程,也因沒有競標而遭到歐盟的審查。
中國在緬甸投入30億美元興建煉油廠的計畫,也因財政困難而遭到取消。
泰國在2016年喊停1項與中國合作、預算達150億美元的高鐵興建案,原因是泰國企業分配的利益太少。
坦尚尼亞政府則要求與中國和其他投資方針對巴加莫約港(Bagamoyo)造價110億美元的港口工程重新談判,原因是該國政府籌不到應負擔的2千8百萬美元,不清楚在這種狀況下該國政府還能在這項工程中得到什麼。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中國研究專家布朗(Kerry Brown)指出,中國很可能要面臨許多不同意和誤解。此際仍殊難想像「一帶一路」倡議的某項大工程能夠成功。
惠譽國際信評(Fitch Ratings)旗下研究機構國際商業資訊研究(BMI Research)分析師Christian Zhang指出,來自中國等地資金投入亞洲、非洲與中東的許多項目都還在計畫階段,有些項目甚至要等到30年後。「一帶一路」倡議到底能落實多少?還言之尚早。
紐約「大都會國際事務學會」(The Metropolitan Society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創辦人馬里諾(Peter Marino)12日撰文指出,中國得以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環境已經在過去5年來發生改變,各界正開始對中國出現反彈。連跟中國關係最緊密的巴基斯坦都覺得中國承諾太多,做得太少。而本週訪問中國的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公開警告,「一帶一路」倡議不可以是1種新的霸權,把別的國家變成附庸。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同時讓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產生疑慮。
馬里諾指出,各國不讓中國介入各種工程,可能還只是個開始。在遭到批評時,中國外交官員擅長於閃避而不是面對。中國如何處理各界的反撲,將告訴世人該國想成為怎樣的國家,又將在這個世界扮演何種新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