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崛起,業者擔憂台灣有線電視剪線潮將來臨,NCC鼓勵業者試推分組付費,頻道商恐上演「搶頻大戰」,否則廣告與授權收入都將減少,系統商自知「若再不改變,會更慘」。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鼓勵業者推分組付費,根據NCC草擬初步方案,用戶月付新台幣200元至400元,最少收看頻道數要有23個,需包含13個必載頻道,其它則由系統業者自行規劃。

市場傳出,多家系統台已提出分組付費規劃,凱擘表示,近期已向NCC送審新台幣200元、400元分組付費資費方案,但何時上路,必須要等主管機關核定後才能確定。

目前國內有線電視收視戶每個月付費約500元,收視百來個頻道,但多數頻道都很少收看,未來系統台業者將規劃頻道組合,以套餐形式提供收視戶選擇。

對收視戶來說,不必被迫購買根本不會看的頻道,當然是好事,而對系統台來說,雖然向頻道商收取的上架費整體將縮水,但支付給頻道商的授權費也會減少支出,且唯有提升收視戶滿意度,才能在數位匯流時代與OTT等強勁對手競爭。

「能不改革嗎?」系統台業者坦言,有線電視「剪線潮」恐怕會越來越高漲,相較於被迫收視的電視選擇,年輕人更愛看OTT(網路影音服務),在市場遭分食的狀況下,系統業者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正面迎向挑戰。有線電視生態長期以來「穩定」,但穩定就缺乏競爭,「如果再不做出改變,會越來越慘」。

然而,在頻道商方面,分組付費上路,未來百來個頻道要擠入套餐中,恐怕就得上演「搶頻大戰」,過去系統台從每月每戶的收視費中提撥部分比例給頻道商分配頻道授權金,再向頻道收取上架費;推動分組付費後,頻道商的授權金會少,加上收視戶將被切割,最直接的是廣告收入被影響,頻道商當然叫苦。

業者分析,未來市場的發展還很難說,好的狀況就是淘汰品質不良的頻道,但也有可能會變成收視不好的主流頻道想求生存,主動提高上架費、調降授權金,而投入高成本自製節目的頻道,只要收視不好,就可能被淘汰。

該如何選擇頻道放入套餐中,才免於被質疑「球員兼裁判」?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認為,政府應該介入,建立一套透明、公平的上下架機制,避免「黑箱」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