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議會今(13)日進行交通業務質詢,市議員張瀞分張廖乃綸、蘇柏興、陳政顯、楊正中等人指「10公里免費」很好康,但搭公車人次卻在下降,上下學的尖峰時刻,常等不到公車,「優化」公車成了「憂化」公車。

交通局長王義川回應指出,台中市公車路線數從103年的202條增加至目前的222條,平均月班次數較103年增加7500班,平均月運量也較103年增加75萬人次,展現初步改革成果。

市議員張瀞分指年,她說,台中市汽機車數量這三年都一直增加,林佳龍「逢胡必反」,廢掉BRT改成「優化公車」,「8公里免費」改為「10公里免費」,福利變好,但搭公車人次卻一路減少。事實證明,「逢胡必反」是反錯了,民怨四起。

市議員張廖乃綸也說,從數字來看,105年搭公車人次1.35億人次,比104年1.33億人次,全年只增加200萬人次。而106年1至7月止有7690萬人次,比起105年1至7月減少了200多萬人次,全年將減少更多。

張廖乃綸說,搭公車人次增少,問題在「路網不全」及「脫班」、「減班」,「不方便」才是台中公車的最大問題,否則既使搭公車全部免費,搭車人數也不見得增加。

她今天就接到東大附中的學生陳情,上下學的尖峰時刻,常等不到公車,有時候一連來三輛,上課就遲到。BRT有行控裝置,還有號誌優先,所以可以調控班次,不致於等無車,或是一次連來好幾班的失序狀況,而「優化公車」沒有這些裝置,所以班次很亂,「優化公車」已成了「憂」化公車,不如開車或騎車。

交通局長王義川說明,過去公車路線長度不斷延長與重疊,造成運輸資源重複浪費,因此必須從路網及機制改革著手。交通局檢視山、海、屯各區生活圈旅次分布及運輸走廊並透過大數據分析,進行合理公車資源分配,包含整併、裁切、新闢路線及班次調整等方式進行通盤檢討,並將運輸資源優先投入偏鄉地區服務,希望縮短城鄉差距,讓每位市民都享受大眾運輸資源。

王義川指出,台中市公車路線數由103年的202條,至今已達到222條,其中新闢或調整延駛行經原縣區的公車路線更增加26條,擴大對原縣區的服務範圍,另外還有5條路線業者刻正籌備中;此外,平均月運量從103年1027萬人次、104年1104萬人次、105年1130萬人次,每年逐年成長。

此外,優化公車專用道自104年7月8日上路以後,每日班次從426班倍增至855班,日運量也由5萬7千人次成長到近8萬人次,因部分公車路線移入專用道,慢車道公車減少近215班次,進而減少在慢車道與汽機車交織情形,讓慢車道行車更加順暢,台灣大道公車行駛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市府也特別重視綠色運具的發展,電動公車數量也從103年的14輛大幅增加到目前的70輛,預期到明年底可增加到150輛,讓台中市公車服務更加環保及多元。

東大附中學生向市議員陳情,指尖峰時間公車班次不穩定,等了很久才來一班,又擠不上去。   市議員張廖乃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