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堀仔頭楊家古厝、古井岌岌可危,台北市文資會議通過異地保存方案。台大城鄉所副教授康旻杰指出,北部加蚋仔六庄之一的「堀仔頭聚落」,可能是臺北市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拓墾聚落;因為楊家開基10世祖至21世祖的楊氏家族,上推270年前(甚至更早)就落腳於此。
台灣的發展史,常常提到「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就是目前的號台北市萬華區,「艋舺」本身就是平埔族指的獨木舟。在萬華有一條天然圳溝堀仔頭,堀仔頭位於萬華區南邊,從前都是沼澤地,所以平埔族人稱這個沼澤地叫做「加蚋仔」,這一帶有六個聚落(庒),現在僅完整存在的是堀仔頭。加蚋仔,有很多紅磚古厝、老樹,聚落有水圳及自然湧泉。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老師的研究,堀仔頭水圳長達一、兩公里,從新店溪帶來的湧泉活水,滋養了在地人;過去這些湧泉用來水孵豆芽,並有了「豆芽巷」的美名;由於新店溪氾濫帶來了沃土,沿岸一度外銷茶葉,也有水稻田。
守護堀仔頭聯盟在2014年5月開始清理水圳,並舉辦「堀仔頭活水祭」活動,大家才慢慢知道萬華堀仔頭聚落有楊家百年古厝,而楊家祖先因對地方有貢獻,地方建了「楊聖廟」祭祀。但是在台北市「都更」優先下,即使已列為歷史建物的全民文化資產、先民開墾拓荒留下來的「歷史現場」,都面臨要被剷除或移除的困境。台北市文資審議委員會去年通過了保留楊家古井與楊家古厝立面的決議,並找文資委員會勘提供移建議,古厝留下立面,古井異地安置。台北市文資委員真有辦法,同意為了都更讓歷史現場讓路?
聚落的水源豐沛,面對南向方位的堀仔水塘,四處湧泉水渠,正廳前埕因此抬升基座,週邊三合院落自然形成楊家子孫生活傳承生命延續的場域。近八卦形制的砌石古井,清澈泉水從未間斷,伴著老樹古厝,為臺北留下農墾時期最珍貴的文化地景。
最近以來,康旻杰曾為了楊家古厝與古井的保留,多方奔走;但也抱怨「這些價值都敵不過一紙都更」「即令其中一支楊氏派下家族堅守公廳神主香火,即使古井仍不捨斷源,汩汩上湧,文資審議僅認可公廳與古井為得異地保存的歷史建築,其中祖厝只指定正廳立面,無視內部祭祀空間的精神襲產與藝匠構築,古井的水源如何異位,始終無人回應。」
康旻杰指出,都更區域因為兩棵不得移植的老樹,建商被迫進行建築配置大幅度的調整;但是楊家古厝正廳單薄牆體仍被移去偏僻角落,古井將淪為無水可汲的石坑。而紋理清晰的「堀仔頭聚落」全貌,迄今都沒有進行基本的測繪紀錄,文資審議如此草草通過,將是台北文化自我斷根截源的自戕壯舉。嚴謹審查,無關逆反都更程序或無視地主權益,但面對開發就自動繳械自廢武功,臺北文化命脈與六庄傳奇將從此散佚,公廳祖先神明也不能原諒。
已泛黃、保存不易的楊家族譜,可以推到 270年前。每一個名字,都代表著一代歷史記憶與老靈魂。 圖:楊忠穎/提供
上百年的古井,井中的湧泉,已有百年歷史,台北市文資委員同意讓它搬家! 圖:漂浪島嶼/提供
堀仔頭的湧泉,源於新店溪不斷沖刷過程,孕育了加蚋仔這一片土地與水文。 圖:蜜蜂老師/提供
這一片聚落,就是漢人最早居住的土地。在開發重於一切的思維下,台北市文資審議委員會同意都更掉! 圖:守護堀仔頭聯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