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鳴聲,隱藏著分類學上的重大秘密!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師生王盈涵、蕭郁薇、林思民透過遺傳、形態、叫聲、和行為反應研究發現台灣新種樹蛙─太田樹蛙。原來大家熟知的「日本樹蛙」,其實包括了太田與日本樹蛙,而且兩種蛙只認得自己的叫聲;研究團隊指出,兩種蛙更是「楚河漢界」,各有盤據,濁水溪以北、宜蘭河以北是日本樹蛙的天下,而八掌溪以南、蘭陽溪以南是太田樹蛙的天下。這項新發現最近發表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
蛙鳴叫聲是蛙類求偶,吸引母蛙最重要的工具,也是蛙種彼此判斷同類的依據。一直以來,日本樹蛙是臺灣溪流環境中最常見的蛙種,全台所有乾淨溪流,就有日本樹蛙的蹤跡。春夏之際,日本樹蛙的成蛙大量開始出現在溪流周邊,有些地點日本樹蛙甚至全年出現,牠們的叫聲細碎如蟲鳴卻隱藏著分類學訊息。另外,林思民也從樹蛙的花紋外貌分辨出兩者差異。
透過DNA抽絲剝繭,成為生物學家發現新物種的利器。林思民教授表示,五年前透過特生中心林彥博研究員、科博館曾惠芸博士和師大研究團隊的三方合作,研究團隊就已經知道全臺灣不同流域的日本樹蛙在分類上有很大的疑問;從遺傳上來看,從宜蘭縣往西,臺灣的西北部平原一直到雲林以北,原則是「正宗」日本樹蛙。「花東地區和臺灣南部的樹蛙,在遺傳上與前者差距多達16%以上,非常可能是另外一個尚未被科學描述的新物種。但是這兩種青蛙長相實在太過接近,我們又缺乏聲音和行為的資料,遲遲不敢進行分類上的定論。」這項訊息啟動了林思民研究團隊的高度興趣。
於是台師大生科系碩士生王盈涵利用錄音方法,進行檢測新種樹蛙叫聲,發現叫聲才是分辨這兩種樹蛙的關鍵武器。她描述,台灣西北部地區的日本樹蛙只會發出一種叫聲,聽起來宛如微細而規則蟲鳴聲。但是東部和南部的樹蛙卻可發出另一種高低起伏、強弱參雜的曲式。利用鳴聲上、遺傳上的差異,再加上大腿腹側穩定的花紋差異,這個新種樹蛙有了新的名字「太田樹蛙」。
「兩種青蛙是否能辨認彼此叫聲?」這個疑問,促使台灣師大碩士生蕭郁薇展開了樹蛙行為研究,她測試日本樹蛙和太田樹蛙對彼此聲音的判別能力,結果日本樹蛙和太田樹蛙都對「同種」叫聲反應最劇烈,對「異種」叫聲無動於衷。這項訊息顯示:日本樹蛙與太田樹蛙,不僅在叫聲上有所區隔,在行為反應上也已經可以判斷彼此之間的叫聲差異。林思民教授表示,過去發表的論文都會討論遺傳(DNA)和形態,討論叫聲的稍少一點,而討論行為反應的實驗卻非常罕見。樹蛙聲音的判別成為台灣新種樹蛙最有力的證據。
林思民表示,這為了表彰現今東亞地區最偉大的兩爬權威太田英利教授(他在1980年代晚期至1990年代早期曾經長時間在臺灣進行調查,並發表牧氏攀蜥、呂氏攀蜥等多種台灣特有兩棲爬行動物)對東亞及臺灣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貢獻,於是以他的「太田」為新種樹蛙命名。林思民強調,太田樹蛙的發現,顯示了台灣島嶼上生物多樣性的龐雜程度仍被大家低估了。
在台灣非常普遍的日本樹蛙,過去一直被大家認為只有一種,台 灣師大以蛙鳴聲分辨出新種太田樹蛙。 圖 : 梁彧禎/提供
日本樹蛙的雙腿內側,很明顯長滿了紋路。 圖:陳香蘭/翻攝
台灣師大生科系團隊發現,辨別太田樹蛙最好的方法是看大腿內側,太田樹蛙雙腿內側有少少的花紋,甚至雙腿內側沒有紋路。 圖:陳香蘭/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