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相信『反攻大陸』。大家都認為,政府揚言代表中國是荒唐的,蔣介石對新疆、外蒙古和西藏的主張也是荒謬的;對沖繩和琉球群島企圖作類似的宣稱,更可笑的。我們感覺更嚴重的是政府對臺灣本身所做的不切實際的宣稱:它代表中國和「自由世界」,以及島上人民一致支持『光復大陸』。雖然沒有公開談論『獨立』,但是大家都認為:政府如果堅持其立場和政策,它有一天必會從聯合國被驅逐出來;所以,最基本的問題是改革和重組,藉以創建一個與現實切合的政府。」 ——彭明敏(1972),《自由的滋味》

1996年代表民進黨參與史上首次總統直選、高齡93歲的彭明敏,其1972年的著作《自由的滋味》及2009年的《逃亡》獲得玉山社重新再版,彭明敏今(16)天親自出席簽書會,並強調答應玉山社再版是為了「提醒年輕人民主運動的歷史」,以及「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制定台灣新憲法」的50年前訴求仍未實現。

1963年,彭明敏獲選為首屆「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但當官方愈加表現出信任時,彭明敏卻選擇於1964年登高一呼,點出「反攻大陸」、「蔣介石對新疆、外蒙古、西藏的主張」是荒謬的,與謝聰敏、魏廷朝共同起草《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呼籲制定新憲、以「台灣」民意加入聯合國。於是,在當年9月被捕,隔年,被判8年有期徒刑,但1970年他成功逃亡至瑞典,開始了22年的流亡生涯,直到高院撤銷通緝令後返台。

彭明敏表示,當初出版社邀約說要重印,他想「有沒有這個意義?」但是,想到50年來未完成的訴求,他希望這本書出來重新提醒年輕人,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還沒做,用民主運動的歷史,啟蒙、鼓勵年輕人繼續努力追求民主的目標,「在這個意義上,我才不反對出版社重新印。」他說。

彭明敏回顧,1960年代民間的基本訴求,包括「總統直選」、「國會全部改選」、「制定新《憲法》」,以台灣名義重新加入聯合國,以及出版、言論與集會自由,中間有幾項實現了,但是,最重要的「用台灣名義參加聯合國」、「制定台灣新《憲法》」還沒實現。他補充當年出版《自由的滋味》後「轟動世界」;很多讀者還不滿意,問他怎麼逃出來的,但在戒嚴時代,很多幫助他的當事人名字不能透露,當事人也不敢說,直到40年後才敢說,可見國民黨的恐怖統治如何影響到那一代人;於是,2009年他才以9萬字交代逃亡過程,出版《逃亡》這本書。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表示,《自由的滋味》是台灣最重要的書之一,重要性不只在於彭明敏教授的個人回憶,更重要的是,把1960年代台灣的結構性問題,全面性地提出解釋與解決辦法。他感佩道,彭明敏說他只是國際法的學者、政治學的教授,但當他發現體制有問題的時候,是要繼續幫下去,還是大聲說出真話?彭明敏選擇在那樣的時候說出「國王沒有穿新衣」,喊出來相當危險,就像「雞蛋碰石頭」,但雞蛋竟然沒有完全破掉,因為即使沒辦法說服行政當局,他也說服了全世界愛護自由民主的人來聲援他。他向世界說明了,台灣的民族主義是站在自由主義之上的「公民民族主義」,而不是民粹主義式的民族主義。

貴賓發言完畢,現場由鋼琴家黃渼娟演奏改編自《芬蘭頌》的《自由的風在吹》,她表示,自己長年在國外演奏,有時都沒辦法感受到自由的風。芬蘭是歷經流血才脫離蘇俄,《芬蘭頌》等同是芬蘭國歌,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台灣人也能夠不再驚惶,擁有獨立自主的國家。演奏後,彭明敏也親自為讀者簽書,值得一提的是,彭明敏1944年留學日本時,搭乘船隻受美軍轟炸而炸斷左臂,因而工作人員貼心地一再壓平書面,方便彭明敏簽書。

《自由的滋味》、《逃亡》再版簽書會上,排隊請彭明敏簽書的讀者絡繹不絕。   圖:汪少凡/攝

民眾熱情送花給彭明敏。   圖:汪少凡/攝

黃渼娟演奏改編自《芬蘭頌》的《自由的風在吹》,提醒芬蘭歷經流血才脫離蘇俄的歷史。   圖:汪少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