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會受書封迷惑的人。如果說它擁有亮眼的設計,特殊的材質,就會不知不覺地被吸引。我曾因為看到《民俗臺灣》的介紹,而開始想要蒐藏。日治時期由西川滿帶頭,開始細究台灣的風俗習慣,整理成冊,印製成刊物發行。那每一期的封面對愛書人而言,簡直是夢幻逸品。《文藝台灣》、《媽祖》這系列的刊物,都大膽的使用了鮮豔的顏色,配上剪紙或者版畫的素材,徹底的展現台灣風味的樣貌。在日本的友人曾說:台灣的小誌和刊物的用色都很特殊,比較不容易在日本看見這樣的配色。 

三餘書店的小書店群展(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762256810708685/)邀請了左彎手作文創二手書店老闆黃永敬,他以曾是高雄文化重鎮的「大業書局」為題,其中聊到大業書局所發行的書當中,有幾個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像廖未林、高山嵐這幾位大家,開啟了台灣西潮下第一波現代藝術的設計浪潮。以前的書封設計就有一定的高度,像廖未林的封面,常會使用色塊,或者以一位女性的角色作為主軸,像是電影海報一樣充滿張力。這些走在前端的設計者,更是跨足劇場舞台、電影布景、郵票設計、裝飾畫、漫畫等等。看來早期,他們並非專職於書籍設計,而是將其美感的觸角,伸展至其他也正在蓬勃發展的藝術上。 

原研哉:「紙張本身其實並不纖細,纖細的是紙張所觸發的人類知覺」。 

細究裝幀,指書本身的結構與形態,牽涉到氣氛的渲染力,表現出書的意識與情感,但書的功能是為閱讀,開數、攜帶便利、裝訂與紙質…這些細瑣的功夫,設計者並須在這些細節的併行之下,開始著手構思。

這次由東京藝術大學和台灣文化部共同企劃的《T5》也是跨越了文化細探台灣5位書籍設計師的作品紋理,回頭看現在台灣的裝幀史上,5位具代表性的設計師:聶永真、王志弘、小子、霧室、何佳興。

讀者在開始閱讀一本書時,若喚醒了自己的記憶,或是被愉悅,這就是讀者和作者心靈交會的瞬間。 

以訪談的方式,一一切入設計師的核心,如果受到語言的阻礙,單看書中所拍攝的照片,確實也能感受到設計者活躍的生命力,在後序編輯者提到,對日本來說,台灣的設計者確實是充滿得不可思議的力量,即使在費用和時間都相當緊縮的情況之下,依舊勇於在裝幀上嘗試各種可能性。 

並不把「書當作商品在設計」,而是將它「當作文化在設計」。 

以「霧室」為名的黃端怡與彭禹瑞所設計的《顛覆思想的心理大師─耶穌超凡的智慧》,打破所謂二維空間的思考模式,以書中一句話為軸心「生命邁向成功這段長遠且險峻的旅程,並非存在於外部,而是你持續在心中的道路前行」。內心的這條道路,要如何呈現的難關,竟然將《耶路撒冷聖經》經過精密的計算後,用實體書挖出一個洞穴,像沿著聖經的字眼一步一步走向自身的核心,並將他們認為書中最中心的一段話顯現在最後的凹槽。 

裝幀特別之處─「無法獨立於書之外的一項作品」,由設計者以自身去碰撞書的內容,磨擦出瞬間的靈光,在四四方方的平面當中,找到三度空間或者四度空間,並且和內容緊密的黏合。所以要能深刻的瞭解設計的理念,讀者也必須要完整的閱讀過後,才能在將手上的書的視覺和感受融合。 

另外,小子談到在在設計《越級申訴》時,因為經費有限而不能在印刷時將書名做特殊處理,但為了呈現凹陷的效果,而在標題以外之處UV噴塗加工,以節省成本的方式達到成果。在用色與字體呈現出「小子」的風格,他笑說,這些字都是自己練出來的,曾練到整個工作室的地板上都堆滿了厚厚的毛筆字。從這些訪談中,讀者漸漸可以構築他們的世界觀,之後手中所拿的每一本書,都有了新的重量。 

很難想像我們透過視覺,一個長方形的表面,翻頁的瞬間,即使省略掉外殼,裡頭的字體和紙的觸感,都足以構成我們記憶一本書的方式。但就像黑膠塗上了聲音的介質有了聲響,而書的靈魂藉由書的封面而產生了與讀者第一次的交會。翻開T5如同打開銀河,看見各成體系的行星,這些設計者通過書籍,抓取未知世界的靈光,然後再使用具體的形式把它們表現出來。不論是音樂、宗教、文學、科學…,字與字之間的排列組合,再造出溫馴的的意象,而人類則被攫入一個陌生的空間,開啟瞬間移動的技能。

(編按:新頭殼網站與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每週固定推出書評。)

細究裝幀,指書本身的結構與形態,牽涉到氣氛的渲染力,表現出書的意識與情感。   圖:三餘書店提供

很難想像我們透過視覺,一個長方形的表面,翻頁的瞬間,即使省略掉外殼,裡頭的字體和紙的觸感,都足以構成我們記憶一本書的方式。   圖:三餘書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