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公布之後各界對這項政策詮釋有如瞎子摸象,關心不同議題的人看到不同的面向。社會文化工作者側重新住民、移工問題,教育界著重獎學金帶動人才培育,台商要求加強商業人才供給等,可預期的是,之後政府相關部會所提出新南向政策計劃總匯,好比就是把這隻大象的部位一一拼湊起來。但是指引這隻大象往哪裡走,怎麼走的方向雷達才是關鍵重要的,那是新南向的國家戰略地圖。

長榮海運下半年將與中國、日本船運共同投船,直航經營華北到印度巴基斯坦的商運航線。鴻海正在印度大擴點,配合非蘋的印度製造布局,每年將提供60名獎學金給印度學生來台念碩士班,為其2020年前印度設立的12個製造據點做準備。台達電搭上BMW投資泰國5700 萬美元電動車電磁工廠的列車,提供電源控制系統攻進東協汽車市場。這都是這2個禮拜的新聞,商人無國界,已鏈結國際的企業永遠知道往哪裡去,如何去,跟誰合作去。

企業看好東協與南亞商機早在10幾年前就開始前往布局,東協6國這幾年更躍昇為台灣第2大貿易區,已有25萬台商、超過880億美元的投資在東南亞扎根。最新一期天下雜誌所訪問的8個東協市場的龍頭台商,他們的在地智慧都是靠自己胼手胝足闖出來的。說實在的台商其實不太需要政府做Go Go Just Go啦啦隊的角色,可以去東南亞的早就去了,政府要做的是做到企業做不到的事。

以東南亞國家而言,今年第一季市占率,前5強是中國(19.9)、日本(10)、美國(7.8)、韓國(7.3)、台灣(5.8)。無論是港口、鐵公路等基礎設施或是農水產品,東協的市場已經不是由某單一個國家領航的單一雁型隊伍獨霸一方,而是由這5個國家領航的5個隊伍互相競爭又互補。以中日兩國在東協高鐵競爭的交鋒可看出,任何一個國家勝出,從建設的技術標準、工程施工、設備製造、人才管理到沿線的開發利益,全組產業鏈贏者全拿,再往下包。台灣在別國領軍的縱隊中能有甚麼樣的經貿分工?自己又要領頭甚麼樣隊伍?跟國內5加2產業又要如何裡外應合?新南向的國際產業策略布局才是政府應該做的高度規劃。

中日韓的南向廠商鮮少看到如台商孤身單影的情形,即使是新加坡,也是以政聯企業地產帶商場的模式出走,台灣政府應該參考觀摩這些國家以國家艦隊進出此區域的各種姿態。Toyota在日本外援大傘下奔馳,華為到處彰顯中國國企的土豪力,三星在10年前韓國跟東協簽署FTA後不斷加點設廠,由政府領軍協助企業進入區域市場,這也是政府應該做的事。首先,我們的政府是否就台塑越南鋼鐵廠事件,檢討出政府的南向功能了?

1994年舊南向政策提出時,是由黨營、國營事業率先投資東南亞,中小企業跟進,2016年的新南向,除了簽訂TPP、RCEP、FTA,持續更新投資保障協定保護台商權益等等外,我們還需要政府做企業做不到的事。例如當印度開放外商擁有航太產業所有權,印尼對通信、醫療、物流、互聯網開放外國企業股份到67%,政府的外管單位可以掌握商業資訊,協助台灣廠商進行併購,或從已達陣的大企業生態裡帶動中小企業進駐的旗艦護航等等,這般國家戰略產業進擊的事。

東協跟南亞地處關鍵能源運送樞紐,環印度洋、南海一直是外交神經最緊密的一級戰區。在猜忌中國威脅下,政府在國際區域戰略的聯盟大傘下,仍可為台灣產業創造出兩國間、區域間的經貿合作空間,這更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

作者: 黃瓊雅(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