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陶藝師傅林昭地有感於早期使用的常民陶器已不易看見,特別贈與高雄市政府145件陶器作品,14日在大樹區圖書館舉行「紫火行雲‧落灰成陶-林昭地常民陶藝捐贈展」,陳菊與林昭地並留下手印拓模,拓模進窯燒製成品後將回展。 

捐贈展展出作品包括宗教祭祀、日常用品、產業用品及藝術品等,展現傳統農、漁業生活樣貌。陳菊感謝林昭地對這片土地的愛護,與對地方文化保存的貢獻。她說,藉由此次捐贈作品展出,不僅讓人回顧農、漁業社會常民生活的點滴,更能體會到林昭地對於陶作的堅持與作品所流露出的人情溫暖。 

現正最夯:法軍航母南海獵潛艦變「被圍獵」? 遭中40軍艦「貼臉監控」 低調撤離

林昭地居住於大樹區超過一甲子,13歲跟隨父親腳步學陶藝,全台跑透透,鑽研適合的土質。他以燕巢泥火山泥漿鍊土,作品不靠釉料裝飾,單瓶窯燒過程中,柴火、落灰自然形成流紋、火紋,素有「紫火行雲」美名,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他自豪「台灣沒有第二人。」

他的作品不脫離「日常」,涵蓋米油鹽醬醋茶等容器,以及台灣農村早期常見的豬槽、臭油甕。另外,他的超凡技藝也體現在「太陽球瓶」,僅靠他的老經驗與直覺,未用任何丈量器具,即可創造近乎真圓的形貌,令人讚嘆。

林昭地曾於2000年榮獲台灣省文藝作家協會「第23屆中興文藝獎章特別貢獻獎」。今天的捐贈展場入口處,映入眼簾的是孕育陶器生命的「珠仔車」(轆轤),這是伴隨林昭地創作的最重要工具,他說,捐給政府能妥善收藏保管,能提供大眾欣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說,有幸負責這批作品的保存、維護與紀錄,秉持傳承陶藝文化信念,再現林昭地陶藝品的古樸之美。

林昭地常民陶藝捐贈展入口處掛著醒目的孕育陶器生命的「珠仔車」(轆轤)海報。   圖:高雄市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