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松浦彌太郎在《最糟也最棒的書店》裡頭說到自己的少年時期,因為無法再持續運動生涯,頓時人生失去方向,最後選擇去美國流浪。回日本後開始經營書店的他,生命中最重視的書只有3本,其中2本是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線》和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對於書中描述的生命中的旅程,讓我心生欣羨,但在拜讀後卻對於那種躁動,彷彿沒有盡頭的頹困感到困惑。現在讀了安藤忠雄《邊走邊想》和中村好文的新作《生活就是一場旅行》,那疑惑的烏雲漸漸開朗起來。

以談論建築為主題,中村好文在台灣出版的數量不在話下,這次《生活就是一場旅行》用更像散文的方式和讀者見面。這一篇篇於《每日新聞》的連載,集結成書,點滴的生活感,讓我們用不同的視角來看作為一位「建築師」的日常。我想如果邀請中村好文和安藤忠雄對談的話,肯定會是場精采的演講。

在閱讀這2本書時,發現他們對於日本的「俳句」和「旅行」這兩件事情上,同樣興緻勃勃,以前我常認為建築和藝術一樣是一種個人品味或者想法的呈現,但其實「建築」要考慮到更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甚至人與物之間的連結。相較於藝術創造能「任性」的範圍比較小。或許可以將「建築」和「劇場」做一個類比,無論願不願意,這趟旅程必定需要仰賴其他人的緊密合作。

畢竟建築這種東西是一種公共物。因為不管你喜不喜歡,不想看也會看到,不想有所牽連也會受到影響。建築的核心到頭來還是公共空間,不論規模大小,因此我認為必須要經常學習怎樣透過建築來和社會進行溝通。

──節錄《邊走邊想》

「建築」是私人和公共的橋樑,在一個空間當中保留私密的自我,而外在卻又得和其他人或是城市緊密連結,建築師所扮演的就像是導演的角色,巧妙的將兩者結合。

人們認為只要增加線與管的數量,文明與文化就會向上提升。

──中村好文〈為了天地變色而準備的住宅〉

回到關於「俳文」在日本文化裡,將時令、天文、地理、生活、節慶、動物、植物放置於文中的詩句。2本書內不約而同地提到日本的天災「阪神‧淡路大地震」和「311」,在經過自然無情的衝擊後,必須深一層的思考關於「建築」的存在意義。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正是展現出「隱忍建築」的想法。一個如果下雨還得打傘去廁所的住宅,他為了這個住家打造了一個開放式的中庭,有風有雨有陽光,明明會造成生活的不便,卻還是這樣設計了,因為這是個「單靠自然能源」就可以運作的永續空間,和中村好文對於「管線」的想法一致。人類即使有個建築可以遮蔽但卻不能因為便利而忘記生活就是在和自然拚搏。倚賴「自然運行」走過四季的人類,不舒適才是這趟「旅行」的常態。

我的事務所在大阪,以前京都大學的學生很多。晚上11、12點的時候,大家都會開始心浮氣躁,我問說:「怎麼了嗎?」「最後一班車快要沒了…」「這樣你們走回京都不是也不錯嗎?」「耶?走回去嗎?」雖然學生很吃驚,可是大家都還是走回去了。應該花了8小時左右。

──安藤忠雄〈專心邁步,思考生活〉

對於安藤忠雄來說,「走路」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或者說是他建築生涯當中,走路就等於旅行,用這樣的速度才能完成一個「真正的建築」,正因為它不只是「獨立」的存在,所以必須不停的放大再放大的思考,不論從時間還是空間,從形狀到最小的使用細節,不只是適用於自己的文化底層,還要不停地站在對方的視角思考。

而中村好文將自己事務所名為「Lemming House」,也就是「北極旅鼠」。常因為受到邀請就全國上下,天涯海角的奔波,雖然笑說是為了「地方美食與料理(還有美酒)…聽聽當地方言以及獨特的溝通表達」的小樂趣。但實際上是在劇烈的移動過程中,不斷的沉澱,將這些結晶變成架構,形成建築吧。

走在黑暗中,看見太陽緩緩升起。他們應該會具體感受到自己「活在當下」吧。

就算是同一件知識,如果不實際體驗,不實際去執行的話,理解的程度簡直是天差地別。

──安藤忠雄,〈二十四歲漫遊世界〉

到底,閱讀建築對讀者而言是具有怎樣的意義?就好像用建築的眼睛去觀看生活,中村好文在「閱讀與閱讀的場所當中」提到他鍾愛的每一本書,都連結到他第一次閱讀這些書籍時所在的地點。那些關於空間和自身的連結,一個地方的樣貌和心理的感受。在最後,建築成為每個時刻中最重要的「背景」,像是視覺裡的殘影,觸覺感知的末端,嗅覺裡已經熟悉的氣味,不能清楚描繪卻又無所不在。的確,建築其實是為了承載人和生活,但它卻不應該成為真正的主體,而是重要的配角。

建築師的工作不僅只是蓋房子,中村好文和安藤忠雄各自步上屬於自己的建築旅程,未來的建築或許不是為了便捷而存在,而是為了了解「忍耐」,承受「不便」,才能將生活和整體的幸福也連結在一起。而我們也早就在旅程的路上了。

作者:陳瀅羽

(此篇為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所推出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