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台灣人傳記能獲得的樂趣,有份獨特之處。

不論他們的思想或立場為何,這些人往往能在他們充斥著顛簸與險阻的人生裡,將絕望與苦痛化為養分,更勇猛地向前衝刺。他們前進的模樣總讓我深深受到震撼,也帶給我更深刻的思考。思考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民族?這一類在我們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有些與之無緣的近代的普世提問。

前一陣子看的《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的日文版「台湾と日本のはざまを生きて 世界人、羅福全の回想」(2016/3在日出版,藤原書店,小金丸貴志譯),正可說是一部描寫走過20世紀東亞劇變的台灣人,他的冒險鉅片。而讀者,抑或觀眾,勢必會在讀完後發自內心送上熱烈的鼓掌喝采吧。

羅福全,出生於台灣嘉義,孩提時代的他在日本與中華民國的交接之際,親眼目睹228事件中無辜的人民遭受屠戮。過後,他去日本留學,修習經濟學,並赴美在諾貝爾經濟學家克萊恩門下深造。與此同時,他受到台灣獨立運動感召而覺醒,於是被台灣的國民黨政權列入黑名單,從此30餘年,陷入了無法返國的狀態。或許是命運的捉弄,想不到他的才幹獲得肯定,替他在聯合國謀得一職。這樣一來,他便能隨心所欲地在日本、韓國等世界各國飛行往來,不僅如此他還數度訪問了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就經濟政策面給予建言。不久,民主化後的台灣撤除了黑名單。2000年台灣政權輪替之時,羅福全出任民進黨政權的首任駐日代表,其後4年間活躍在日台關係的最前線上。

對於羅福全,我個人從他還是駐日代表的時代起,就因為採訪而見過好幾次。2007年我前往朝日新聞台北支局赴任之後,又在採訪與宴席的場子碰了幾次面。他身形魁梧,舉止從容坦蕩,乍看之下好像是個性格豪爽的人。不過仔細觀察,我卻又感覺到他有著纖細內向的一面,而且似乎並不喜歡出風頭。一部分要歸因於我下得工夫不夠,當時我並不能說自己有確實掌握住羅福全這個人物的全貌。我在讀完本書後的一個大收穫,就是解除了當初那份消化不良的部分。

由台灣第一流的紀實文學作家陳柔縉訪問取材,然後重新安排內容構成,這樣的效果實在非常好。她保持適當距離的專業筆觸,巧妙地除去了傳記裡多少難免的自誇自褒,讓書中幾乎要滿溢出來的豐富內容,更顯得明確並且具說服力。

光憑我這一篇文章,不可能悉數道盡羅福全的整個人生。不過,我希望能在這裡介紹幾則透過本書揭曉的有趣「秘辛」。

1983年,羅福全在美期間,他以證人身分應喚,出席美國上議院外交委員會的公聽會。席間羅福全指出,對於台灣的法理地位,美國政府並沒有公開明示一個明確的立場,他並對該委員會提出質疑,認為:「這是否意味著美國政府承認,台灣獨立也是一個可能的未來選項?」上議院立刻向國務院請示這一點,從而引出了美國政府的官方回應:「假若台灣表明獨立後遭受武力攻擊,美國政府基於台灣關係法,有義務出面阻止該項侵略行為。」以這項回應為基礎,促成了在「對台灣未來的相關決議案」,這道美國上議院在公聽會後隨即可決的決議裡,明文記載著「台灣的未來不受強行束縛,而必須根據台灣住民可接受的和平解決方法而定」這段文字。對台灣而言,美國議會的這個決議,直到今天都仍是對抗中國動武的一面最強悍的「盾牌」。在這個意義上,羅福全的貢獻,或許能說是廣及了整個台灣的命運。

另外,書裡也寫了就任駐日代表時,羅福全嘗試和與民進黨政權素無聯絡,而且也一無所知的日本國會議員們建立人脈。為此,他與當時的「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山中貞則見面,透過贏取山中的信任,從而產生連鎖效應,接二連三地在日本議員之中博得了信賴。書裡還提到,一開始山中甚至不知道陳水扁的名字該怎麼發音等等,細想種種這的確情有可原。書中寫到山中質問羅福全:「你是李登輝派來的?還是陳水扁派來的?」而羅福全詳實地對他說明,「兩位都是民主過程選出的總統,是誰派的沒有分別」,獲得山中理解認同後,才從而建立起互信關係。這些段落讓人深刻體會到,在對日外交方面,既然台灣仰賴的橋樑是外語能力並不甚好的國會議員,也就是日華墾,那麼具備一定程度的日文能力對台灣的駐日代表而言,委實是必須的。

還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插曲,說羅福全贈與山中一把銀製拐杖。山中生前甚是喜愛這把拐杖,一直到他離開人世為止。在山中過世後,這把拐杖獲得遺族首肯,送回了羅福全手邊。如同山中象徵的,在與台灣往來時,日本的議員其所作所為有相當大的成分,是摻混著「情份」而動的。畢竟考量到中國這個存在的沉重份量,與台灣來往這件事,對日本的國家利益而言,實在不能保證在虧損計算上是有「獲利」的。日語溝通能力,在那樣的「情份」的世界裡,勢必有其必要性。過去的台灣駐日代表中,羅福全以及許世楷兩位民進黨的代表,都憑著極為優異的日文能力,受到日本社會廣泛認可。至於國民黨下馬英九政權派出的馮寄台,一開始他的日文絕對稱不上流利,但他持續進修,並且積極接觸日本社會,到了他卸任時,「馮代表您的日文造詣精進許多」已然是對他的讚美詞。

在羅福全的任期中,他成就的最重要貢獻,可以說是促成發給李登輝赴日簽證一事。筆者以為,即便放眼日本戰後外交史,這件李登輝的簽證問題也誠屬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李登輝簽證問題中,羅福全回顧道,在決議發給與否的最後階段時,由羅福全、李登輝幕僚彭榮次、熟悉台灣事務的代表性人物椎名素夫議員,再加上福田康夫4人,開了場「密室」會議。用簡單點的方法形容,就是中立派的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夾在贊成發給派的首相森喜朗,反對派的外相河野洋平之間,儼然成為了關鍵人物。於是台灣方面以「攻陷福田」為目標,火力全開地展開遊說作業,催生出這場在最高潮的會議。

本書描述4人在旅館的一間房裡會面,「椎名看見福田的軟弱態度,言談間便動了怒,說我大可把這事傳出去外面,讓大眾明白福田是什麼款貨色」,然後就此擺平了場面。超級老資格的椎名,和當年甫初出茅廬的福田,兩人之間也許終究有著年資輩份的規矩在,或是經驗差距使然,也可能存在一些從父親那一代累積下來的道義或者虧欠。我覺得在被拉到這個場子的當下,似乎就註定了福田的退讓,同時,以台灣通之名呼風喚雨一個世代的椎名,他堅毅凜然地試圖對台灣伸出援手,這段描寫也讓我掩不住驚訝。

在其他方面,羅福全身為經濟學家,他和宇澤弘文、青木昌彥、篠原三代平、藤田昌久等日本二戰後的大牌經濟學家也私交甚篤。羅福全對他們下了機智精妙的人物評價,更是相當具可讀之處。

同樣出身於台灣的小說家陳舜臣,總喜歡把自己稱作「地球人」,羅福全則自我定位為「國際人」。顯而易見地,這兩者講的是同一件事。台灣人彷彿命中註定,要踩在二戰後東亞劇烈動盪的漫天烽火上,他們是一群被要求超越國籍求生,並且成功倖存的人。與此同時,不將之視為悲劇的那份樂天,他們也從未失去。或許再也沒有詞彙,能比「國際人」或「地球人」更能表達這樣一群人的本質了。正在考慮要從人的面向去理解、探究何為台灣的人,這是你不容錯過的一本書。

作者: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前朝日新聞台北支局長)

2000年台灣政權輪替時,羅福全出任民進黨政權的首任駐日代表,其後4年間活躍在日台關係的最前線上。   圖:吳金台/攝,野島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