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遇到超乎想像力的緊急狀況時,人心受到巨大驚嚇會失去原有的平衡感。然而,失衡的心要如何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就像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突如其來的巨大天災,讓多少人面臨了和家人和朋友的生離死別,或者是失去故鄉或家園的痛苦,倖存者該如何承受?近年,透過對災民在災後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那些親身經歷過災害的災民,絕對需要「心理復健」走出陰霾。 

2月6日,正逢台灣春節前夕,高雄美濃發生了規模6.4的強震,鄰近震央的台南永康區的維冠金龍大樓應聲倒塌,造成一百多人罹難,日本媒體也紛紛大幅報導這則消息,來自日本全國各地也發起了救助和捐款的活動。 

發生地震後數日,我在網路上收看台灣的電視報導時,有一則新聞吸引了我的目光。內容是介紹在持續救援活動的倒塌現場附近,有類似宗教組織的公益團體義工搭起帳篷,免費幫民眾「收驚」,播放的畫面是當地民眾排隊等候的景象。 

在地震災後的現場進行「收驚」儀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台灣,「收驚」是一種常見的消災解厄方法,信眾會到道教宮廟等地方,請專門收驚的廟宇人員幫忙。一般而言,日本的消災解厄是為了驅除身上的霉氣或噩運,但是台灣的收驚是「將受到驚嚇而跑到外面的魂魄收回體內」,因此又稱為收魂,兩者截然不同。 

通常是遇到了當自己或者家人一直很倒楣,還是不幸的事接踵而至,做什麼都不順遂,孩子容易生病等等的狀況時,台灣民眾會去廟裡,請廟宇人員幫忙收驚。一般是由道士、道姑等專門的神職人物來進行儀式,不停地拍著信眾的背,或者是將手放在信眾的身體上,口中唸唱收驚歌召喚魂魄。但是,依照廟宇或宗派的不同,召魂的方法也各異。 

「收驚」主要是盛行在中國南部和華人聚集的地方,對於北京等中國北方的居民來說,比較陌生。雖然,「收驚」一詞不常出現在報紙、電視、書籍等上面,然而實際上卻深植於民眾的日常生活裡。我詢問了台灣的朋友們,諸如「當周遭的家人或朋友接連遭遇不幸時曾去過」、「小時候,因為成績一落千丈,所以被爸媽帶去收驚」、「我失戀的時候有去過」等等千奇百怪的收驚理由,其實都是一些生活上常見的瑣事,由此可見,收驚是如此根深蒂固於台灣民眾信仰生活的宗教行為。 

關於在台南的倒榻現場進行收驚一事,我通過朋友詢問了住在台南的美國學者馮思明(Stephen Flanigan),他以台南為據點,專門研究台灣的民間信仰,他這樣回覆了: 「當災害突然降臨,大樓倒榻,失去了家人和朋友,甚至重要的家也遭受到嚴重損毀時,人的心情是無法保持平靜的,可能變得無法入眠,行動也會顯得侷促不安。在台灣社會裡,還保存了對傳統文化和習俗的重視,尤其是像台南這樣的南部地方,大家平常對於宗教活動就很虔誠熱心,『收驚』也很普遍。即使說『收驚』的定義是將魂魄召回體內,但是這些在災害中受到驚嚇而感到惶惶不安的人們,將他們的精神從不正常狀態拉回到正常狀態,才是最終的目的。『收驚』雖然是相當簡單的儀式,但是透過收驚可以區別為『前』和『後』,讓人重新切換到新的狀態,意義重大。」 

我在思考台灣的「收驚」的同時,對於即將迎接5周年的日本311大地震也有一番感觸。現在,日本的熱門話題是「受災地的幽靈搭乘計程車」,金菱清・東北學院大學教授寫的『震災學入門』(筑摩新書)受到矚目。 

在這本書裡,對於倖存者的「心理復健」有大篇幅的描寫,強調其重要性,內容並不像坊間一般的精神科醫生或者是心理諮商師所寫的千篇一律,而是社會整體有必要營造出一個對受災者包容的環境,其中寫道:「與其讓症狀完全痊癒,或者是成功克服病狀,應該著重於讓每一次的發作盡量能夠順利地度過,提高受災者的恢復能力」,介紹了他的獨特見解。 

在台南的大樓倒榻現場的「收驚」行為,在心理層面上,能夠讓災民從驚恐中冷靜,也達到了提升精神恢復能力的效果吧。在強震過後,對於受到很大衝擊的人,他們利用了自己信仰的方法,即使是外部看來,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已,但是,這對於某種心靈上的恢復也無法完全否定其效果。當然,在各個國家或是地方傳統都有類似的宗教行為,因此,在遭遇到像大地震這樣的天然災害時,當地民眾也會自然而然地求助這些方法和手段。 

在同一本書裡,對於倖存者在巨大災害中遭受親人朋友的失蹤或者死亡,因而懷抱著「對於自己存活下來感到自責的心情」所引發的不安定心理狀態,如何跳脫?在現世裡要如何存活下去?都應該要積極地尋求解決之道。在台南,這些進行收驚的人潮裡,一定有人是失去了親近的家人和朋友,或者失去了家園而感到驚魂未定吧。 

電視畫面上,播出了在台南震災現場排隊等候「收驚」的人潮,對於剛遭遇超乎想像的不幸或災害時的災民,也許實際上起了短期的精神復健效果,將心拉回到正常狀態。在日本311大地震將迎接五周年的現在,我通過台南地震重新認識到這樣「災害中的心理療養」的必要性。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前朝日新聞台北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