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向女兒示範一件事,『我們都會犯錯,但我們可以適時修正』,而不是讓錯誤永無止盡地蔓延下去。」台灣最知名政治受難者的第二代施又熙(原名施珮君),生於白色恐怖家庭,歷經失婚、破產、憂鬱症、牢獄之災,又在多舛的處境中,遭父親施明德宣布脫離父女關係,一夕間成為私生女。原生家庭的矛盾,使她深陷身份認同的衝突,而女兒王芃的出生,讓她目睹家庭輪迴,也同時睜開另一雙眼,看見下一代的改變。「母親」的角色重新賦予施又熙勇氣,得以在絕境中創造未來希望。

施又熙今年8月首度以新名出版新書《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書中插畫出自女兒王芃之手。16歲的芃芃,患有先天心臟病,國二時又診斷出顳葉癲癇,隨母親流離失所,但彼此相依相持、走過動盪的童年。施又熙表示,這本書是寫給所有「陷於絕境裡的親子關係」,原先她不懂「為什麼這麼衰的生命歷程會有人要我寫書」,但出版社告訴她:「妳們歷經這麼多事,妳和女兒都可以這麼好,這應該可以鼓勵很多人。」這句話敲中了施又熙的內心。

自小生活在缺憾的家庭中,施又熙與姊姊由母親陳麗珠獨自撫養長大,因父親的身份,小學五年級曾被叫上司令台,公開批評其父親是江洋大盜,飽受原生家庭的苦難。因此,與一個單純的人結婚、共組小家庭成為她畢生的夢想,但6年缺乏心靈交流的婚姻,讓她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發現自己正經歷輪迴,女兒出生後,她毅然決然選擇離婚這條路。

過去,她不斷壓抑、扭曲自己的情緒,不讓父母知道自己因父親而遭遇什麼事,「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一樣,如果我和小孩做餅乾,童年記憶就會有這種香味。」透過芃芃,她漸漸意識到,以前原生家庭沒有的,也應該試著創造,像是與芃芃一起做點心,即可能成為她與下一代新的小傳統。

2005年,施又熙以《月蝕》一部半自傳小說,描寫革命家與家人間的關係,致使父親斷絕與其所有往來,開啟她長達6年的憂鬱症療程。精神科醫生多次告訴她:「他是妳爸爸,但他不是妳父親。」3年後她才明白,她所渴望的父親是,「穩若泰山、支撐這個家,永遠不會背棄你的人」,但她卻被推開了。

她認為,女性早期與父親的關係,對未來與異性相處有關鍵性影響。施又熙承認,自己的愛情難以善終,與父親有關。同樣的,芃芃也面臨相似的情況,因此,她會適時向芃芃機會教育,努力避免家庭的輪迴命運。成長於單親家庭的芃芃,個性向來較沉穩、獨立,在母親面臨憂鬱症、坐牢時,她只是個小學生,「每次看完醫生,我眼睛都紅紅的,芃芃會察言觀色,只問我餓不餓、有沒有吃飯。」

國二時診斷出罹患顳葉癲癇,擔心芃芃失去信心,於是母女倆在西門紅樓展開為期1年的擺攤生活,施又熙縫製包包、芃芃手繪插畫,假日兩天最高銷售達20多件手繪T恤。「她還會幫同學畫畫,分尺寸大小還有價目表(笑),最貴價格不到100元,我覺得她很厲害,沒有人教就會。」女兒在金錢方面懂得節制、儲蓄,施又熙心情卻五味雜陳,「一方面很欣慰,但也很心疼,別人還在享受童年,她卻過得很辛苦。」

談起憂鬱症,施又熙說,現在能正面看待自己的情緒,過去面對父母的問題,總是替他們找理由,以不回應作回應,外界以為她很冷靜,但其實是扭曲、壓抑的,「現在我知道不舒服,就讓自己接受不舒服,看要不舒服幾天,承認自己就是個普通人,抒發情緒後,第二天起床就好多了。」

施又熙以此書觀照自己和他人,體認到自己的成長歷程可能成為別人的助力,如今,除了專職寫作,也教授書寫療癒課程,看見更多家庭問題。這本母女版的《不能沒有你》以母女的圖文對話,呈現原生家庭的錯綜關係,為所有陷於絕境的親子間,注入幸福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