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重建會在土石鬆動、路毀橋斷的艱困環境下,逐步完成重建任務。即將吹熄燈號的重建會希望這段艱辛的重建經驗,能夠永續傳承。

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造成許多土地及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行政院於災後成立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展開重建工作,歷經5年投入後,重建會將於今年8月8日結束重建任務。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災後重建是條漫長且複雜的路,一開始災後民意高亢,加上土石鬆動、路毀橋斷,重建會人員冒著危險穿梭山林中,石塊還在掉落、漂流木堆滿河谷,攀走「山羊才能走的路」。

面對艱困的環境和挑戰,陳振川將創新作為引入重建會,例如扁平式管理,來促進橫向協調、垂直整合。

陳振川表示,過去政府單位切割清楚,深怕踩線,但各部會人員加入重建會第二天,他就告訴大家「忘記你從哪個機關來」;因為重建會常需在外掌握第一線問題,因此所有人行程透明化,以便他人適時協助,公文也多都透過智慧型手機處理。

和災民建立互信,也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陳振川表示,災民面對殘破不堪的家園,常有許多問題和要求,因此他選擇直接回應,「可以的就可以,不可以的就直接說明」,久而久之慢慢取得災民的信任。

重建工作包羅萬象,涵蓋林務、水保、公路、水利等。陳振川表示,「重建就是要跟時間賽跑」,損壞的堤防或橋梁道路、砂石淤積的河川若不即時修復和清除,下次颱風來可能又會遭殃,因此他們改良橋墩、進行疏濬,並落實山河橋路共治。

「即使颱風或豪雨來襲,老百姓都可以安然睡覺,是重建會的心願」陳振川說,過去阿里山的道路曾受莫拉克風災影響而柔腸寸斷,今年中颱麥德姆襲台時,曾讓陳振川擔心當地重建的道路,幸好里長傳來好消息,阿里山道路未受影響,也讓他放下心頭大石。

在重建過程中,屏東林邊茄苳一度面臨遷村問題,也讓陳振川印象深刻。他表示,當時林邊茄苳地區整個被土石掩埋,衛生單位擔心排水問題會產生疾病,但若要遷村,又得面臨安置和學校即將開學的問題,考慮再三後,他決定不遷村。

陳振川一方面要求封路,一方面指示縣政府進行排水整治,並利用機械加速處理,日以繼夜在7天內完成任務,後續也沒有產生H1N1等傳染病問題,可說是重建工作中一個關鍵決策。

儘管重建會的任務即將告一段落,但陳振川表示,莫拉克風災相關的重建經驗和史料,後續將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展出,國家地理頻道也將播出莫拉克重建過程的紀錄影片,重建會這段艱辛的重建經驗,應予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