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31)出席由國發會舉辦的「示範區農業加值深度溝通會」,直接與媒體面對面討論並回覆網路媒體提問。面對自經區的利益分配問題,陳保基直說,加工業者「貢獻比較大」。媒體也質疑,許多國家都沒有設立示範區,陳保基則回應,日本、韓國就是因為沒有設立,才產生很多麻煩。

陳保基以鳳梨酥為例,指出政府推動許多配套政策的台灣稻米,年度產值為360億台幣,但僅用創意加值的鳳梨酥產值便達200-250億,強調加值型農業是將台灣既有的技術跟研究成果轉成農業價值,從一級產業轉型成以三級產業為主,創造台灣農業的國際品牌,「不是只有種稻米、鳳梨,才叫台灣農業」。

面對MIT(台灣製造)產地標的農產品是否在中國以外的地區具有市場魅力,陳保基呼籲台灣農民不要低估自己的創意和競爭力,如台幣40元的鳳梨酥在日本賣到80元,「就是因為它有吸引力」。

而外界質疑台灣為何要加入區域經濟,陳保基解釋,台灣農產品外銷也要關稅,如先前毛豆銷日被課7%關稅,但泰國、中國毛豆銷日卻已免關稅,為了不讓台灣未來加入自由貿易協定後,因關稅下降衝擊台灣農產品海外市場,現今應開始試行農業加值。陳保基強調,這是以加值型農業先行加工未來可能受衝擊的產品,佔據農業市場,否則傳統農業將無法因應。

陳保基坦言,若台灣的原料很有競爭力,那就不須自經區;但台灣原料很貴,初期農產品根本沒有外銷的價格競爭力,只能主攻在地消費。至於進口產品則將朝加值後再全數外銷的方向。

對於外界詢問示範區設立後,政府是否會協助受衝擊農業?陳保基表示,會去了解到底是何原因受到傷害,「而不是示範區還沒做,就告訴一些人說你們會受損害」。他也多次強調,自經區農業是以進口產品後再加值、外銷為主,台灣農產品則是要地產地銷;示範區應是擴大農業往前推的力量,在地生產消費及農民輔導則為另外一塊,不應混為一談。

面對農民質疑聲浪最大的,自經區農業加值政策究竟是圖利農民還是加工業者的利益分配問題,陳保基回應,在企業管理上,利益分配取決於在價值加工過程中的貢獻度。陳保基指出,加工業者將農產品加值,使得原料的需求增大,讓農民能穩定賺得一定利益,若今天加工業者不生產加值農產品,農民便只能留在原先的銷售樣態裡;且加工業者去開創、創意、行銷等,花了很多精神,「貢獻比較大」,因此這根本不是怎麼分的問題。

面對沃草質疑,農委會是否未設想自經區可能造成的最糟狀況,陳保基主張,最糟糕狀況即是未設示範區的話,未來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時,將缺乏緩衝帶。沃草記者追問,世界許多國家都沒有設立示範區,陳保基則回應,日本、韓國就是因為沒有設立,才產生很多麻煩。

而針對在台灣加工出口的產品只要使用35%台灣原料,就可掛上MIT牌子的疑慮,陳保基說明,MIT是技術、創意加上品管,「跟多少原物料沒有關係」,他解釋,像襪子、衣服等紡織品原料都非來自台灣,但仍是MIT。「如果不要農業加值、產業整合加值,不要自由經濟示範區,我們也沒MIT產品行銷全球」。

呼叫政府記者詢問,當糧食自給率都不足時,政府卻鼓勵小農生產經濟型作物,是否顯得矛盾?陳保基回應,示範區是進口全世界的原料來作加工,並非針對國內小農原料。

沃草記者則提問,台灣農產品產量究竟是不足還是過剩,陳保基回,「過剩中的不足」,引發現場譁然,陳保基進一步解釋,當要發展大型產業,需要很多原料,這是「不足」;但若全部供給至國內消費,則「過剩」。

會末,陳保基納悶表示,「我們為什麼一直要農民對抗國外大廠?為何不跟企業去做合作?」他直言,單打獨鬥的農民無法對抗國外大廠,農民應該組織起,朝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的方向走,若繼續維持傳統的農業形式,未來難以跟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