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母胎醫學會今(21)天下午舉行「媽媽孕期營養認知行為調查」記者會,呼應世界衛生組織(WHO)自2010年起提倡「生命的前一千天」的重要性,呼籲孕婦重視孕期和2歲前兒童的基本營養需求,提出「一少三多」理論,即少熱量、多DHA、多鈣、多葉酸,若關鍵營養素攝取不足,可能會增加胎兒未來罹患代謝症候群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

根據台灣母胎醫學會最新調查發現,78%的孕婦怕胖,但體重過量比例仍高達43.4%,認知與行為之間有嚴重落差,長期外食恐為主因。調查顯示,近7成孕婦每天至少1餐外食,而且,在外食孕婦當中,有5成認為,健康且營養的外食選擇性不多。此外,點心攝取行為也具關鍵性影響,因為擔心挨餓會影響寶寶健康,卻攝取一堆空熱量食物(即擁有高卡路里、低營養素的食物),這恐怕是外食孕婦關鍵營養素缺乏的另一項主因。

調查發現,若懷孕期間未控制空熱量及營養的均衡攝取、產生妊娠糖尿病,將提升胎兒未來罹患先天性低血糖、黃疸症、低血鈣症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鄭博仁補充說明,高熱量點心補充過多,熱量恐難控制,且內含營養價值不高。生活上應選擇低卡路里,但高營養價值的食物作為點心,避免過甜、過油等空熱量的攝取。

鄭博仁憂心指出,「孕婦的營養過剩或不良,將造成寶寶成人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胎兒早期的營養環境足以影響成人後各項疾病的發生率,胚胎在發育過程中,若歷經子宮內營養不良的不利因素,胎兒的代謝和器官會發生適應性調節,造成結構永久性改變,進一步導致成年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

有鑑於飲食建議複雜難以落實,台灣母胎醫學會提出簡單好記的孕期營養要點:「一少三多,少熱量、多DHA、多鈣、多葉酸」。若懷孕初期缺乏葉酸,將提高胎兒神經管缺陷、表面畸形和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風險;懷孕4到6個月缺乏鈣,寶寶出生後易罹患喉軟骨軟化症,而懷孕最後2個月的營養缺乏將對胎兒腦部的發育影響極大。其中,DHA是神經形成「髓鞘質」的關鍵脂質,有助於寶寶腦細胞的完整性與視網膜發育。

出席今天記者會的孕婦代表林媽媽表示,自己本身租屋又是外食族,每天早餐幾乎都是早餐店的蛋餅和紅茶,中午大多是湯和麵,晚餐會儘量去吃自助餐,只有假日才會下廚,很擔心自己小孩的營養是否均衡。鄭博仁提出,目前台灣8成的孕婦都是上班族婦女,多吃外食,而外食熱量又偏高,鄭博仁也建議孕期時每日飲食攝取量,深綠色蔬菜每日3碟、牛奶每日2杯、魚類每日1份。

為此,母胎醫學會官網也推出「關鍵營養檢測活動」(www.mama-assessment.com),孕婦可透過線上自我檢測掌控自身孕期熱量及關鍵營養攝取狀況,為寶寶掌握發展關鍵時期。

母胎醫學會官網今(21)日在記者會現場進行「關鍵營養檢測活動」網站的啟動儀式。圖2-2:張容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