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北捷殺人事件,台灣精神醫學會今(22)天發表聲明呼籲,在事件未明前,切勿「標籤化」,將殺人事件導向(或暗喻)特定族群如精神病友;政府對於重大創傷的倖存者、目睹暴力的人,可能會在未來產生急性壓力反應,及創傷後壓力疾患,應主動提供心理輔導的協助。他們同時也籲請媒體,讓嫌疑者的家屬、受害人的家屬,都有多一些空間來喘息平復。

這封標題為「每個悲劇後面,都有著求援的聲音」的公開信指出,以「疾病」為觀點,看待一個人是否健康,事實上是最不健康的方式。台灣精神醫學會對於昨日台北捷運發生暴力殺人事件認為是台灣歷史上的傷痛事件,對此同感哀悼。

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精神疾病標籤化,讓人們誤以為沒有病的人不需要心理健康的協助;讓精神疾病患者背負莫須有的罪名;更讓許多可能疑似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們害怕就醫。「當你看到此次北捷殺人事件,就當起精神科醫師認為一定是精神疾病患者所做的,那就不僅大錯特錯,更落入的習慣性『標籤化」的陷阱了!」

精神醫學會指出,當我們習慣將所有的人事物以粗糙簡便的方式訂定標籤後歸類,「標籤化」讓我們漸漸地只能看到事件的表面,未能傾聽事件背後是否有著求援的聲音。

對於曾親身經歷或目睹重大創傷事件的民眾,台灣精神醫學周煌智理事長則建議說,在初期可能會出現驚嚇、失眠、顫抖、不安和哭泣等心理壓力反應,對多數人而言,上述反應應會在數周內自然改善,但仍有少數人會因衝擊過大以致上述壓力反應並未明顯改善,進而出現身心耗竭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民眾可就近尋求醫療院所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提供相關諮詢協助,讓自己逐漸逐漸回歸正常的生活。

精神醫學會對於大眾媒體與政府的建議如下:

1.在事件未明前,勿將殺人事件導向(或暗喻)特定族群如精神病友,以免加深對病友的污名,除了散播仇恨、造成不當的連結外,無助於傷口的癒合。

2.對於重大創傷的倖存者(被害人)、目睹暴力的人,可能會在未來產生急性壓力反應,及創傷後壓力疾患政府應主動提供心理輔導的協助。

3.避免對社會大眾造成集體性恐慌呼籲政府應請,同時助人工作者團體也應該主動協助發表正確的精神健康議題。

4.籲請媒體,讓嫌疑者的家屬,受害人的家屬,都有多一些空間來喘息平復。

心理健康兩種動態模式。圖2之1:台灣精神醫學會提供